Page 2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7
四心,正、习俱尽 者,即三藏佛,自觉觉他。 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树下一念相
①
应,断余残习者,即通佛,自觉觉他。 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别
朱 佛,自觉觉他。 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佛,自觉觉他。 故经
封
鳌 云:“或见如来丈六之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坐花台,为百千释迦说心地法
天
台 门,或见身同虚空,遍于法界,无有分别。”即此义也。 是为约教分别也。 本迹
集
· 释者,一佛为本,三佛为迹,中间示现,数数唱生,数数唱灭,皆是迹也。 唯本地
第
二 四佛,皆是本也。 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空、次假、后中,皆偏觉也。 观心
册
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云云。
③
②
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即是忍土 王城,能住即是四威仪 ,住世未灭,
此则世界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为人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 ,对治因缘释住。 又住者,住首楞严 ,即是第一义因缘释
④
⑤
住云云。
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 发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 ;通佛从体门 发
⑥
⑧
⑦
① 三十四心正习俱尽:即三十四心断结。 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
于菩萨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
正觉。 正,指正使,与习气相对称。 指现起之烦恼正体(主体)。 其烦恼之余习。 则称习气。 正使为初地以
上直至第七地菩萨断尽,习气为第八地以上至第十地菩萨断尽。
② 忍土:即忍辱地,指生忍与法忍。 生忍,即安忍有情之瞋骂捶打或优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热、饥
渴、老病等的非情祸害。 于此二忍能安然不动,故称忍土。
③ 能住即是四威仪:能住,指住的主体人物。 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为比丘、比丘尼所必
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
三三昧:又称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 指三种三昧:(1) 空三昧,即观一切诸法皆空,为与苦谛之
④
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 (2) 无相三昧,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
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 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
十相,故称无相。 (3)无愿三昧,又称无作三昧、无起三昧。 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善、无常二行
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
⑤ 首楞严:指首楞严三昧。 为坚固摄持诸法的三昧。 系百八三昧之一。 乃诸佛及十地菩萨所得的禅
定。 指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众生之诸心,分别众生诸根的利钝、决定了知众生的因果等一百项。 此三
昧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
⑥ 析门:即析空观,又作析色入空观、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等,指分析诸法而入空之观法。 即分析
人乃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分析色法至极微( 物质构成之极小单位),或分析心至于一念
(六十刹那),而依此分析之结果观人、法二空之理。 天台宗以析空观为四教中藏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
⑦ 有余无余涅槃:不具足常、乐、我、净等四德,称有余涅槃。 反之,若具足此四德,则称无余涅槃。
⑧ 体门:即体空观,为析空门之对称。 又作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 指不待析
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的观法。 天台宗以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
之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