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61

离自身相。 虽未得佛身,而求菩提,离众生想而修佛想,逮平等想。 离众生巢
           窟法求无巢窟法,于诸法中而无所住”。 直至“不取种种相,知诸法寂灭”,故

      朱    名为八人。
      封
      鳌         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属于小乘见道以后证果的四个阶位。
      天
      台    经中说,须陀洹果是修持者“坚固精进,坚固思维,无有懈怠,终不违逆,心无所
      集
      ·    依。 诸佛所乘无上最胜出要之道。 不著此道,亦不住中,以如是道,推求诸法。
      第
      二    虽复推求,而无所得”。 达到“远离身见,能生佛见,开悟诸见”,“以欢喜心,能舍
      册
           一切物”,“远离尘垢,安住佛道”(《不退转轮经》卷二)。 须陀洹果的阶位,汉译
           作入流,即开始进入圣道之意。 这是小乘的初果。 斯陀含果是修持者“随学佛
           智,解了菩提不从缘生,为无缘智故而求佛智,以众因缘求无处所禅,而求佛智得
           烧烦恼法,烧诸烦恼得平等法”,“知一切法如如,亦不可得”,“观察法界、众生界

           时,不见一是差别相,见众生界尽入法界,见法界是平等道,佛法道是众生不可得
           道、众生平等智道”,为求此智,而来此世间。 斯陀含果,汉译一来,即再度一次,
           还生于天或人的世间,从此便证入无余涅槃,不再还生了。 阿那含果是修持者
           “已过分行,得佛所行,远离一切诸所行法,知无来去法,于诸法中无所依,无所

           住”,是故不来此世间。 他们已无所贪着,“知六十二见性同涅槃,离诸盖想,离
           诸法中所有过患:清净无垢,制伏憍慢,拔无明箭,已害爱结,无复喜爱,烧诸烦
           恼,离一切想”,而且他们已知“众生界”即是虚空界”,“众生性,诸法性各各相
           入”,以无所住法,而住佛法之中。 阿那含果,汉译为不还、不来。 意即不返回迷

           妄虚幻的世界。 指那些断尽了欲界烦恼的圣者。 阿罗汉果是修持者“离诸分
           行,应行佛行,拔济一切众生行,破诸烦恼,应为烦恼所苦众生解烦恼缚”,“舍有
           所行,住无所行,知一切空,此空亦空,通达无相。 以离诸相,离一切想,知众生想
           是过患法,能舍无智,达无心法”,而且,应宣说佛法,如佛已说、今说、当说,“其所
           说法,皆悉寂静,无有戏论,清净无秽。”同时,应修佛慈,令亿万众生住菩提道,除

           一切著。 阿罗汉,汉译为应供。 是小乘佛教最高的圣者,即断除了一切烦恼而入
           涅槃,达到修行最高阶段的人。
                至于声闻乘(因闻佛的教法而得悟佛道)、辟支佛乘(指依一切皆空之理
           而自悟佛道),乃是小乘自了的法门。 他们由于是自了,只强调个别度化、个别

           解脱,故在大乘看来,仍与众生隔离,而为出世。 本经中解释声闻人是:“以佛
           法声、不可思议法声、寂静菩提法声、无戏论法声、无垢清净法声,令无量无边
           不可计众生闻,故名为声闻;复以涅槃是无比法安乐声,念处、正勤、神足、根、
           力、觉、道、法声,令多众生速能勤求,名为声闻”;用这种音声宣说“无二无别

           佛法”,“说法三千界,如虚空而住,如空诸众生,皆同涅槃相”,故名为声闻。


    ❙254❙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