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66
后同一盐味,即一乘(佛) 示。 因此,佛说三乘地差别,是令三乘众生入于佛
乘;说法相差别,是示现如来种智,令三乘众生入于此智;说少功德知多功德,
是示诸众生三乘差别,示现如来奋迅方便无碍辩才。 总之,如来说三乘,是依
世谛说;说一乘,是依第一义说。 诸佛“唯心净土是一乘,更无第二”(同上)。
《尼乾子所说经》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世间法,认为这可以与出世间法,相
辅相成,共修不悖。 佛告文殊师利:佛国土所有外道,包括尼乾子等,“皆是诸
佛如来方便,皆是如来神力住持世间能见”,因此,尼乾子说的世间法义理也就
是代表佛法。
尼乾子对严炽王所说的世间法,也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强调王道意义,指出统治者(特别是国王),应远离杀生、偷盗、邪
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十不善业,以免得恶果报,生三恶
道。 因为“善恶果报,共相追逐,如声发响,如影随形,无能免者”(卷三《王论
品第五》)。
接着,经文中指出王道之法:“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信法摄护众生令安乐
故,名之为王”,“王之养民,当如赤子,推干去湿,不待其言”。 为什么呢? 因
为王者“以民为国”,民心不安,则危及国家。 所以王者应当知道“国内人民苦
乐”,“知水知旱知风知雨,知熟不熟,知丰知俭,知有知无、知忧知喜,知老知
少,知病不病,知诸狱讼,知有罪知无罪,知轻知重”;对于王子、大臣、诸官,则
“知有功者,知无功者”,使上下不离心。 总之,对于国内一切了如指掌,“以力
将护,所应予者,及时给予,所应取者,念当筹量,役使知时,不夺名利,禁肃贪
暴,民得安乐”(以上见卷三《王论品第五》。 这样才能名副其实,称之为“王”。
其二,论治国要术。
经文中指出:国家对于犯轻罪和大罪的平民,应分别治理,但都应重于教
育。 末世众生,目睹众生,因睹“正法不行,邪法竞兴”,有些人会产生三种思
想:“一者乐于非法贪心,二者起于颠倒贪心,三者邪法罗网缠心”。 因而作了
错事,犯了过失,作为“行法行王”,对于这些贫穷而犯了过失的人,首先,“当
起慈心,不避危害,护诸众生。 于贫穷者施于衣食,于恶行者教以善法”。 其
次,才依法治罪。 在治罪的过程中,也应“先起慈心,智慧观察,思维五法”。
所谓五法,即:“一者依实非不实,二者依时非不时,三者依义非不义,四者依柔 第
四
软语非粗犷语,五者依慈心非瞋心”。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犯轻罪的平民,应当 辑
以慈悲心来感化他们。 通过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
台
典
正错误。
考
其次,对于五种犯大罪的“恶行众生”,即:“一者于王无利益众生,二者迭 析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