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68
法华三昧的行法。 王女得道后,与众问答,
诸女皆发心出家,王亦出家,并得授记。
何谓法华三昧? 经文中解释说:“譬如
大国中有一树,有一华覆三千大千刹土,其
香薰恒边沙佛国。 若有人得闻名字,若知
解,自然疾得是三昧。 若诸病痛者,得闻是
三昧,应时自解,人根众病消尽。”经文中最
后还说:不可计恒沙百千人民闻佛说法华
三昧后,“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逮无所从生
心;无数千声闻,皆逮阿惟越致地。”足见修
法华三昧的威力之大。
《法华三昧经》 中指出行法华三昧,可
分两个阶段:
其一,知法身如幻,观人身物无形。
经中文中说,在修法华三昧之前,就应
懂得二事:“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
永乐北藏之《法华三昧经》
淫怒痴无根无形。”如来还以偈言解释:“法
身有一切,化幻现沉浮。 淫怒痴无形,如水现泡沫。 观察人身物,如灭无形住,
离散合自成,分别计皆空。”这种万法如幻如化,一切皆空的思想,乃是修持法
华三昧的思想基础。
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上,难免要待人接物。 故有六根、六尘、六识的意
念。 经文中对修法华三昧者强调四事,即:“一者行戒无色想,二者行檀无受
者,三者不厌无乱者,四者行智无愚者。”意思是:修持者在行戒时,没有色法、
色尘之想;在行檀施时,没有给受施者以恩施之想,而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求生
极乐,但不厌娑婆,故念佛时无散乱之想;有利智,但又要大智若愚。 正如偈言
中说:“不犯戒无毁,行檀不入智,不厌无痴乱,不愚无智慧。” 这样,才能随时
随地进入法华三昧之中。
其二,行法华三昧时,物我双忘,对三十六事不起不灭。
经文中载法华三昧三十六事是:“不见生,不见死,不减,不增,不出,不入, 第
四
不在外,不在内,无住,无止,无水色,无火色,无风色,无地色,无痛,无痒,无 辑
思,无想,无生,无死,无识,无贪,无淫,无瞋,无恚,无愚,无痴,无悭,无施,无
台
典
恶,无善,无心,无意,无识、行。 不起上若干事,不灭上若干事,如一无形象。”
考
偈言中归纳这一境界为:“不想念无念,不行色想要,无行法华净,空寂无吾我。 析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