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1

用即共念处,胜神通外道;知即缘念处,多四韦陀外道也。
                约教释大、多、胜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释耳。 大者,大力罗汉所敬也。
      朱    多者,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法也。 胜者,胜三藏四门也。 此通教释也。 又大者,
      封
      鳌    体法大力罗汉所敬也。 多者,恒沙佛法皆知也。 胜者,胜二乘人,此别教释也。
      天
      台
      集    又大者,诸大菩萨所敬也。 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 胜者,胜诸菩萨也。
      ·
      第    此圆教释也。
      二
      册         本迹者,此诸大德,久为诸佛之所咨嗟,本得胜幢三昧,超诸外道,先已成
           就种智遍知。 迹来辅佛行化,示作爱见中“大多胜”。 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

           中“大多胜”。 欲引酪入生酥,示方等中“大多胜”。 欲引生酥入熟酥,示转教
           作般若中“大多胜”。 欲引熟酥入醍醐,故作《法华》中“大多胜”也。 然其本地

           大多胜久矣云云。
                观心者,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胜。 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

           空,故名大。 双遮二边,入寂灭海,故名胜。 双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
           故名多也。
                比丘者,肇师云:“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魔等。 天竺一名含此

           四义,秦无以翻,故存本称。”什师云:“始出妻子家,应以乞食自资,清净活命;

           终出三界家,必须破烦恼,持戒自宁。” 具此二义,天魔怖其出境也。 《释论》
           云:“怖魔、破恶、乞士” ,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
                                 ①
           意。 魔用力制,翻被五系,但愁惧而已,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

           言破恶。 夫在家三种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 出家人,佛不许
           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 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 《涅槃》《宝梁》,

           皆举破恶。 名比丘者,不具说也。 今明此三义,应通初、后。 如初出家时,白四
           羯磨,无作戒力,遍一切境,翻无作恶。 初修禅定,发定共戒,防伏意地,贪瞋不

           起。 初修观慧,发相似道共戒,能伏烦恼。 初心亦称破恶,何独后心耶? 怖魔
           者,初剃发禀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烦恼,修慧欲破烦恼,初心亦令魔怖,何独
           后心耶? 乞士者,初离邪命,以乞自活,修禅历境,求定修慧,缘理求无漏,皆是



               ①  怖魔、破恶、乞士:比丘之义有五种,其中破恶( 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 即(1) 破恶,
           指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见思之恶,故称破恶。 (2) 怖魔,指比丘既能修道,魔即惊怖其非但能出魔之
           界域,亦能转化于他人,而空魔之眷属,故称怖魔。 (3) 乞士,乞为乞求,士则清雅之称。 指比丘常当乞食,
           清净以自活命;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称乞士。 (见《大智度论》 卷三,《大正藏》第 25 册,页
           79 下-80 上)




    ❙24❙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