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2
乞士,何况相应,而非乞士? 具此义故,通名比丘,依经家皆叹后心比丘耳,此
皆三藏意。 若历缘求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恶,修此行,怖四魔,即通教
义。 若历三谛求理,名乞士,除通别惑,名破恶,怖八魔、十魔者,即别义。 若即
生死求实相味,名乞士,达烦恼即菩提,名破恶,魔界即佛界者,是圆教义。 若
未发迹;但明前二义,若已显本,具后意也。 本迹者,本登涅槃出顶,与无明痴
爱父母、结业妻子别,出分段、变易 家,久除五住 ,何恶不破? 获真法喜,如
②
①
食乳糜,更无所须。 持中道,道共尸波罗蜜 ,摄众生戒度,魔界降伏,即佛界
③
如。 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为调众生,迹示五味 ,比丘传引众生,例
④
如前释。
观心者,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桎梏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著,即
名出家。 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名为乞士。 观五住烦恼,即是菩提,是名破
恶。 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即是怖魔云云。
众者,天竺云“僧伽”,此翻“和合众”。 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乃名和
合。 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 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三迦叶千人,身子、目
连二百五十,又加耶舍五十。 《杂阿含》四十五云:“五百比丘中,九十人三明,
九十人俱解脱,余但慧解脱。”《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
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实僧。 ⑤ 此中非三种,但是真实僧。
若依四教者,此僧历偏圆五味座,作同闻人,今正是圆教中证信也。 本迹释者,
① 分段、变易: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又作有为生死,指三界众生之生死。 分段,指由于
果报各异,故有形貌、寿量等的区别。 因三界众生所感生死之果报,各有类别、形貌、寿量等之限度与差异,
故称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又作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生死。 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萨,以无漏的“有
分别业”为因以无明住地为缘,所招感三界外的殊胜细妙的果报身;此一果报之身,是由无漏的悲愿力改转
原先的分段生死的粗身,而变为细妙无有色形、寿命等定限之身,故称变易身。 以此变易身回入三界中,长
时修菩萨行,以期达于无上菩提。 法性宗认为二乘无学及菩萨种性以上,得随应而受变易身。
② 五住:即五住地。 因根本的烦恼,能生枝末的烦恼,故名住地。 住地的烦恼有五种:(1) 见一处住
地。 身见等三界的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称见一处。 (2) 欲爱住地。 欲界的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
中以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 (3)色爱住地。 色界的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中以爱著之咎最重,故表 第
爱之名。 (4)有爱住地。 无色界的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中以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 有爱之有,即 三
生死之义。 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最终之目的者,故称有爱。 (5) 无明住地。 指三界一切无 辑
明。 无明为痴暗,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故别立一条。
③ 尸波罗蜜: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 意译为 ︽ 法
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竟。 尸波罗蜜,即持戒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之 华
文
一,为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的六种修行中的重要一种。
④ 五味:指五种味,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为制造牛乳过程中次第所成的诸味。 比 句
︾
喻调伏众生的过程。 选
释
⑤ 《大智度论》卷三:“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大正藏》第 25 册,页 80 上)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