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4
毁赞持经者罪福重。” 何者? 佛无食想,久离八风 ,不为损益。 施持经者,全
①
肉身,续报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 毁之忧恼退悔,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故大损云云。
四、叹德,文有五句,叹上三德。 《法华论》 云:“初句总,后句别,当知诸
②
句,皆叹罗汉句耳。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两句叹上杀贼。 漏者,三漏 也。”
《成论》 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 云:“漏
③
④
落生死。”《论》《律》语异,而同明漏义。 良由贼诳,失于理宝,贫穷孤露,造诸
恶业,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丧重宝,皆是贼义。 不应谓是不生义叹德也。
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缠盖等,逼恼行人。 烦恼是能润,漏业是所润,能、所
既尽,正是杀贼义,那得作不生叹耶?
“逮得己利”一句,是叹应供。 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
己利具足,故成应供。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两句,是叹不生。 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也。 结,
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因尽果亡,叹不生明矣,不应作杀贼叹也。 罗汉但应结
尽,未应有尽。 有尽者,因中说果,又尽在不久也。 “心得自在” 者,定具足名
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 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 今言心自
在,即是定慧具足,俱解脱人,生决定尽,验知叹不生德也。
若依《法华论》者,呼为上上起门,则是以后释前也。 《论》云:“以诸漏尽,
⑤
故名罗汉。 以心得自在,故名有结尽。” 如是传传释上也。
本迹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烦恼漏流,其源久竭,不复堕落二乘及凡夫
地,即本不生。 法身智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 得王三昧 ,破二十五有,显出
⑥
① 八风:又作八法、八世风。 指八种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八风,即:利、
第
衰、毁、誉、称、讥、苦、乐。 三
② 三漏:一、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 二、有漏,谓上两界一切烦恼,除无明。 三、无明漏,谓三 辑
界无明。
︽
③ 《成论》:即《成实论》,十六卷,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 成实为成立修多罗中实义之意。 法
④ 《毗昙》:即《阿毗达磨》。 意译为无比法,为论藏之总名。 通常指小乘萨婆多部之论藏,如《发智》 华
文
《六足》《婆沙》《俱舍》等诸论。
⑤ 上上起:即上上机,指极其殊胜的根器,能顿悟成佛的根器。 《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 卷上:“上上 句
︾
起门者,谓诸漏已尽故,名为阿罗汉;以心得自在故,名为诸漏已尽。”(《大正藏》第 26 册,页 1 中-1 下) 选
释
⑥ 王三昧:又作三昧王三昧、三昧王。 即三昧中的最胜者,为首楞严定的异名。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