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98
事度为善,人天报尽,还墮三塗,已复是恶。 何以故? 蔽、度俱非动出,体皆是
恶。 二乘出苦,名之为善。 二乘虽善,但能自度,非善人相。 《大论》云:‘宁起
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知生死、涅槃,俱复是恶。 六度菩萨,慈悲
兼济,此乃称善。 虽能兼济,如毒器贮食,食则杀人,已复是恶。 三乘同断,此
乃称好,而不见别理,还属二边。 无明未吐,已复是恶。 别教为善,虽见别理,
犹带方便,不能称理。 《大经》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邪岂非恶?
唯圆法名为善。 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 若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
道成非道。 如此论善恶,其义则通。” ①
在这里,智者充分阐述了恶在不同众生中的相对表现。 他认为根据行者
的根机和所处环境随缘观察各种恶事。 善恶本无一定,视不同的对象及处境
而定。 比如说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是恶,而五戒、十善等
事度是善,那么修事度所获得的人天善报享尽以后,仍然还要随业堕落三恶
道,这就又是恶了。 为什么呢? 六蔽、事度都未出离世间,体性上都是恶。 声
闻、缘觉二乘依修行能出三界之苦,可名之为善。 但二乘虽有出世之善,只能
自度,不能兼度他人,还是不能称作真善。 藏教修行六度的菩萨,以慈悲心兼
济天下,这当然可以称善。 但他们虽能兼济天下,仍不能断尽烦恼,好比以毒
器贮食,食之则毒杀人,这就又是恶了。 通教菩萨虽已同断三界烦恼,但仍不
见别教之理,还停滞于空、假二边,未断根本无明,这就又是恶了。 别教菩萨已
悟中道之理,但其“中道”,是与空、假相偏离的,并未契于真理,故还非纯善。
唯独圆教之理才名为善。 智者明确地指出:善于随顺事物的实相就是佛道,违
背事物的实相就不是佛道。 如果领悟到一切善、恶与不善不恶的事物,其实都
是真如实相的体现,就能从日常的邪恶现象入手,而通达于真实的佛道。 假如
对佛道产生执著,即因执相而产生过患,则甘露翻成毒药,佛道反而变成非佛
道。 只有如此理解善与恶的关系,才能圆融通达实相的意义。
智者之所以提出“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其目的是要众生充分理解“恶”
亦是止观的对象,能运用末法时代的权宜之法———即贪欲而修佛道。 所以,他
十分宽容地说:“其谁无失? 出家离世,行犹不备;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恶是其
分。 罗汉残习,何况凡夫?”并指出:“凡夫若纵恶蔽,摧折俯坠,永无出期。 当
第
于恶中,而修观慧。” ② 四
辑
《观音义疏》凡 2 卷。 智者大师述,门人灌顶记。 又称《普门品疏》《别行
台
典
① 《摩诃止观》卷 2。 载《大正藏》第 46 册。 考
析
② 《摩诃止观》卷 2。 载《大正藏》第 46 册。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