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99
义疏》《观音经疏》。 收于《大正藏》第 34 册。 亦为天台宗五小部之一。 内容
解释《法华经》卷 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文句。 初设时节、标人、敬仪、正问
朱 等 4 问,而答以口机感应、意机感应、身机感应等,明示观音树王之冥益;次就
封
鳌 身、口、意等三业设问,而以别答、总答、劝供养等作答,明示普门珠王之显益。
天
台 《观音义疏》中巧用天台四教、三观的教法,对观世音信仰,阐明其理论与
集
· 观行,为后世解释《普门品》的指南。 每段解释,大致都分直释、举证和明观行
第
二 三个方面。 这里举经文中“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
册
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一段的解释为例:
一是据文解释:“今言刀杖段段坏者,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
显力大。”
二是举事证。 “《应验传》云: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本供养金
像,带在髻中。 后伏法,刀下,但闻金声。 刀三斫,颈终无异。 解看像有三痕。
由是得放。 又,蜀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 值姚苌寇蜀,此人与苌相遇,苌以
手斫之,闻顶有声,退后看像,果见有痕。 其人悲感:宁伤我身,反损圣容。 益
加精进。 晋太元高简,荣阳京人,犯法临刑,一心归命,钳锁不复见处。 下刀,
①
刀折,绞之寸断。 遂卖妻子及自身,起五层塔,在京县。” 等等。
三是明观行。 智者先将“刀杖”两字的概念加以扩大,指出:“非但世间杀
具名为刀杖,恶业亦能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 并指出
“若能称观世音,若应刑所,刀寻断坏;若应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和。” 说明
称名持念的威力之大。 这对众生、声闻人、辟支佛均是如此。
对众生来说,是修诸善因。 因为感应是佛陀与众生双方面的事,有善因才
能得善果。 众生要时时行善,对造恶起怖畏之心,随时警惕自己,遭难时才能
得到菩萨的加被。 如文中说:“为三毒剑恶业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
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复。 起怖
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升受乐,即菩萨力也。”
对于声闻人来说,是要严防退墮。 应当“厌患生死,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
刀箭”。 认识到“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爱诈,亲善六拔刀贼。
趋向正路”。 五阴爱诈等的危害,“譬如临阵白刃间,结贼未灭害未除,如共毒
蛇同室居,如人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安可眠?” 只有认识到它“如此怖畏,何
由得脱,著于正路? 须一心称观世音,三业至到,机成感彻,则能裂生死券,度
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害。 欲主魔王,无如之何!”
① 《观音义疏》卷 2。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