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02
畔,乃以无界而为其界。 此之法界,无不圆融,即百界千如、百如千界
也。 是故得云:唯色、唯心、唯依、唯正。 若不尔者,即非圆融。 观音
证此以为本体,全此妙体而起应像。 以法界应赴法界机,亦是以法界
机,感法界应。 法界无二,能所自忘。 感应尚忘,体用宁异? 故虽设
应,无应可存。 故云像无所像。 真如清净者,《起信论》 云:真如者,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
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又云: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
故。 既不可破立,自绝言相,自绝言想,则与河沙烦恼本不相应,故曰
清净。 观音证此而为本体,即以此体,示诸众生,令观行知,或真似
见。 此知见者,成伏断益;若其未有此知见者,但能三业精进成机,亦
离众苦,悉得名化。 此皆真身益物相也。 ……言化无所化者,据性平
等,忘于化功,虽令九道皆趣涅槃,而无众生得灭度者,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终日化物,终日无化。
色心诸法,虽无生性,因缘和合,法尔而生。 观音妙证,同诸法
性。 虽无形相,众机扣之,无像不现。 此由绝于垂应之念,故能遍应
法界群机。 其犹明鉴,无念而现。 故云像无所像。 ……虽中实性,不
可变化,不变而变,迷悟宛然。 观音顺理,虽知不变,常以真智,化一
切凡,成不二圣。 此则由无化物之念,故遍令他转迷成悟。 其犹磁石
无念而吸,故云无所而不化。 ①
知礼运用天台宗的思想,对智者的话作进一步的阐释。 首先,对“法界圆
融”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基于色、心等皆具三千诸法的
论点而提出的。 任何一法,皆可上升下降,有三千种可能,由此说具三千诸法。
法法如是,便成圆融无碍的法界。 即所谓“色心依正以即性故,趣指一法,遍摄
一切,诸法遍摄,亦复如是。 法法互遍,皆无际畔,乃以无界,而为其界,此之法
界,无不圆融”。 所以天台宗有“百界千如,百如千界”的说法。 其次,对于“真
如”一语的解释,也是按照天台宗独有的观点的。 一般认为,依佛教的缘起观,
一切法都是待缘而生起,故无独立的自性,故是空。 这是诸法的本质,是本来 第
四
如此的,不增不减的。 唯识学派的真如观便是如此,所谓凝然真如。 即认为真 辑
如基本上是静态的理义、标准义,是客体性,偏于存有方面。 但知礼却根据天 台
典
考
析
① 《观音玄义记》卷 1。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