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04
善恶,阐提与佛,莫断纤毫。 ①
此性具之说,是以智者“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之说,为基础的。 但是到了
宋代,山外派的孤山智圆等,仅说心具,而以心性为能造,以色等诸法为所造。
霅川、仁岳等,虽同意色具之说,但认为色心非仅指俗事,即于真如随缘时始得
为能具。 知礼在本文中根据智者《摩诃止观》 之“观不思议境” 及《大般涅槃
经》《大乘起信论》等思想,认为:(一)善恶都是性德本具。 此“性”,非指“但
理”,而系圆具三千之性,吾人恒起的阴妄刹那之“一念心”中,具有三千之性
相。 根据“性具”之说,在修行方面主张十界(六凡四圣)互具,谓众生本性既
具有菩萨界九界之恶法,亦具有佛界
之善法,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异。 “本
具三千为性善恶,缘具三千为修善
恶”。 (二)性中善恶不断,但修中善
恶可断。 一切法不出善恶,由性中善
恶起作修中善来,然后产生世出世
法。 修中善恶属于事用,才可论及染
净逆顺。 阐提是染逆之报,断修善
尽;佛是净顺之报,断修恶尽。 (三)
佛与阐提的差异在达与染。 佛虽不
断性恶,而能达于性恶,不为恶所染,
因此永无复恶;阐提染而不达,故断
善根。 但从性具善恶来说,两者是一
样的。
在《观音义疏记》 中,当经文述 知礼《观音义疏记》
说了观音救火难、水难、墮须弥难、墮
金刚山难、怨贼难、刀杖难、幽执难、咒咀难、罗刹难、恶兽难、蛇蝎难、雷雨难
后,知礼阐释道:
足前七难而为十二,皆须具约报业烦恼六道,四教一一释之。 若
论所表,不出六种。 须弥、金刚,亦是地种。 雷雨属水。 兽蛇、咒诅, 第
四
同是有情,皆表识种。 菩萨因中,于此六种修别圆观。 今住六种如实 辑
之际,故遍法界救诸苦难,皆令得住六种本际。 斯是观音证恶法性, 台
典
考
析
① 《观音玄义记》卷 2。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