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05

于恶自在,方能任运遍赴诸难。 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观音妙身

                妙心;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求救三业(身、口、意),亦即观
      朱         音。 是故机成即时而应。 当以此义念念观之,何患不同观音利物。                              ①
      封
      鳌         知礼认为,观音菩萨在因中已修六种别、圆观,住于根本究竟的边际,所以
      天
      台    能遍法界救诸苦难。 在这里,知礼不忘强调天台的性恶观,指出这是“观音证
      集
      ·
      第    恶法性,于恶自在”,亦即是说,观音能达于恶,而不为恶所染,方能威力无穷,
      二    “任运遍赴诸难”。 并认为,一切凡圣皆由六大所成,皆具性德,故可“即身成
      册
           佛”。 一切众生若能自净三业,感应道交,也能与观音一样随机利物。
                第三,在《观音义疏记》 中,对智者未加义疏的重颂,也根据天台的思想,

           加以阐释。
                在这些阐释中,知礼创造性地运用了天台的一心三观思想。 例如,他在解

           释“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四句重颂时,说:

                    有五“观”字,皆去声呼,具明三观及以慈悲。 真观,空也。 清净
                观,假也。 假从空得,无见思染,故名清净。 又空唯自净,假令他净,
                故名清净。 又不思议假,三观具足,离三惑染,故名清净。 广大智慧

                观,中也。 双遮双照,无偏无待,即平等大慧也。 此之三观,或次第
                修,或不次修,无不皆以慈悲合运,而其慈悲皆称观者,其意有二:一
                者慈悲是观,如四无量心,名四种禅。 禅即观也。 观音乃以无缘慈

                悲,观察众生,名慈悲观。 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观。 良以三观能成
                众行,用三观拔苦,故名悲观;用三观与乐,故名慈观。 故上文云:即
                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岂非悲心用于三观? 虽有二解,体是一也。
                菩萨从初至于邻极,三观慈悲,未始离念,故令众生常愿修此,常仰兹

                观。 疏解长行,冥显二应,因中合有本观慈悲。 后译重颂,果有其文。
                信智者言,冥符佛意。          ②

                知礼认为,经文中说的“真观”,即天台宗一心三观中的空观,是观一切法
           皆归于平等的空性,即本性空;“清净观”,是观一切法惟是缘起假名,本无见
           惑和思惑的重染,即天台宗一心三观中的假观;“广大智慧观”,是观一切法非

           空非假,“双遮双照,无偏无待”断无明惑,即天台宗一心三观中的中观。 修持
           这三观时,皆须以慈悲合运。 他认为,慈悲之所以称观,有观、行两方面意思:



               ①  《观音义疏记》卷 4。
               ②  《观音义疏记》卷 4。

    ❙298❙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