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307

其然者,名为妙机。

                在这里,知礼以天台宗的空、假、中三智诠释经文中的五个“音” 字,认为
      朱    以菩萨妙智去观,则皆成妙境:“妙音”双遮空有,“世音”双照空有,不别而别,
      封
      鳌    这是中智之境。 “梵音” 是慈悲喜舍,是俗谛;“海潮音”,则时节不差。 这二
      天
      台    “音”字是假智之境。 “胜世间音”是毕竟空智,出九界情,照众生音,这是空智
      集
      ·    之境。 诠释虽有先后次第,但观在一心,“智外无音,音外无智,境智冥一,思虑
      第
      二    顿忘”。 观音菩萨以空、假、中三智,照成三谛,显现三身。 行者能常持正念,发
      册
           求无上菩提的心愿,行十善业,持六波罗蜜,则三谛俱照,三观俱忘,定能达到
           妙机妙应,实现最彻底的解脱。
                显然,知礼关于观音信仰的义理是对智者学说的进一步发挥,使观音信仰
           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将当时僧俗间称名救难型的观音信仰,融
           摄于智慧解脱型观音信仰之中,以天台宗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

           体系。 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知礼在阐述观音信仰义理的同时,并且十分重视实践修持。 据记载:他一
           生修《请观音忏》(49 日为 1 期)8 遍;修《大悲忏》 (21 日为 1 期)10 遍;又结

                                      ①
           10 僧,修《法华忏》长达 3 年 。 常持正念,讲修结合,身体力行。
                由于知礼及其弟子对观音信仰义理的大力弘扬,明清以来,观音信仰在民
           间极为盛行。 明末清初,周克复著《观音经持验记》2 卷,记载历代有关观音信
           仰之灵验 118 件,并附观音经咒、礼观音文、辨讹语等;康熙七年(1668),弘赞
           又编《观音慈林集》3 卷,记述有关观音信仰的事迹、感应 154 件,充分反映了

           这一思潮。 同时,知礼的著作《观音玄义记》 在明代末年流传到了日本,受到
           日本佛教学者的高度重视 。 这无疑也促进了天台宗之观音信仰义理在日本
                                    ②
           的弘传。















               ①  《佛祖统纪·知礼传》。 载《大正藏》第 49 册。
               ②  1996 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编辑的《 中国历代观音文献集成》 中所收录的知
           礼著作《观音玄义记》,是明代崇祯四年(1631)的中国刻本,据说该书是从日本请回的。 日本学者曾对此书
           认真研读过,故每页书的正文旁留有日文或注音。


    ❙300❙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