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42
①
不生,世名世法,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故名阿阇世。” 此是本义也。
《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
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 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
净界如来。” 其迹既尔,本岂可量? 说《法华》时,预清净众。 至《涅槃》时,引
②
逆罪者,何异迦叶于《法华》受记,于《涅槃》不堪付嘱? 不可迷迹而惑其本也。
观解者,贪爱母,无明父,害此故称逆。 逆即顺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问:佛在人中说法,列人众何少?
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 文云:“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 《无量义》 中,
列四轮王、国王、国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
问:天人龙鬼,皆见佛闻法,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意不列?
答:此义今当辩。 夫诸道升沉,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 然
持戒有粗细,故报有优劣。 持乘有小大,见佛有权实,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
依《涅槃》一句,开为四句释之,其义则显: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
急乘缓;四、戒乘俱缓。 ③ 若通论戒乘一切善法,一切观慧,皆得称戒,亦皆是
乘。 人天五乘,即是其义,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
今就别判,三归五戒,十善八斋 ,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
④
果,得人天报者,名之为戒。 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二缘、六度、生灭
无生灭等智,能破烦恼,运出三界者,名之为乘。 故《大品》 云:“有相之善,不
动不出;无相之善,能动能出。”即此义也。
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报在人中。 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
阿阇世:音译作阿阇多设咄路(Ajataatru)。 阿阇多,义云未生;设咄路,义云怨敌。 全名意译未生
①
怨。 摩揭陀国王。 韦提希为其生母,父名频毗娑罗,因尚未出生,即有相师称必害父母,故名。 世王长大后
果害父,继王位。 犯五逆罪,但不断善根,后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
无生忍。 为众生皆当作佛的证明。 (见《阿阇世王问逆经》,《大正藏》第 14 册,页 775 下-777 上)
② 事见《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 《大正藏》第 15 册,页 421 上-428 上) 第
③ 即戒乘四句。 戒,指佛所制的轻重诸戒;乘,指佛所说的大小乘诸法。 天台、华严诸宗将因持戒、闻 三
法的先后缓急,而分戒乘俱急、戒缓乘急、戒急乘缓、戒乘俱缓四种,以区别不同的根机。 (1) 戒乘俱急。 急 辑
即急切。 指因戒急,得生于人、天;亦因乘急之故,得闻法悟道。 (2) 戒缓乘急。 指懈怠持戒,故堕于修罗、
︽
饿鬼、畜生、地狱等四趣之中;但因乘急而热衷闻教,故仍得闻法。 如八部众中的龙、鬼等,皆得与会闻法。 法
(3)戒急乘缓。 指因急于持守戒法,故得生于人、天;但因乘缓之故,懈怠于闻法。 (4)戒乘俱缓。 指既不持 华
文
戒,亦不闻法,而丧失人身,永堕四趣。
句
④ 十善八斋:十善,即不犯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能顺理, ︾
故又名十善道。 八斋,即八戒斋。 指离开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饮诸酒、涂饰鬘舞歌观听、眠坐高广 选
释
严床上、食非时食等八种戒斋法。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