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46
释相,以报释瑞。 略明六瑞,表报十妙 ,感应妙中已说,今更道说法瑞,表报说
①
法妙、智妙;入定瑞,表报行妙;雨华瑞,表报位妙;地动瑞,表报境妙、乘妙;众
喜瑞,表报眷属妙、利益妙;放光瑞,表报感应妙、神通妙。 是故六种俱名现相
序。
《毗佛略》:梵言 Vaipulya。 十二部经之第十,即《方广经》,为方正广大的
经典,包括小乘的《长阿含经》,大乘的《华严经》 《法华经》 等。 “说大乘经”
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毗佛略》 也。 二、心大,谓求于菩提
②
也。 三、解大,谓解菩萨藏也。 四、净大,谓见道净心云云。 五、庄严大,谓福德
智慧也。 六、时大,谓三僧祇行行也。 七、具足大,谓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 六
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也。 今将十妙义拣经,应可解。
若《法华论》列十七种,皆《法华》之异名。 《无量义》者,即《法华》之一名
也。 今申《论》 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序。 《大品》 《金光明》 《涅
槃》,皆先唱名,于序无妨。 今《经》文殊引古佛,亦名《无量义》。 又云:“当说
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此亦序中唱名,与《论》意同也。
今按彼经释《无量义》 者,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
为实相。 从此实相,生无量法。 所谓二法、三道、四果。 今释此文,无相者,无
生死相也。 不相者,不涅槃相也。 涅槃亦无,故言不相。 无相,指中道为实相
也。 二法,即顿、渐。 顿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
切法也。 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 此等诸法,名为无量。 实
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 譬如算师,从一
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 由下故除,下为除序。 从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
合序,亦复如是。 如此消释,不违彼经论,亦与此经合云云。
① 十妙:不可思议称妙,即实相之理。 有本、迹二种。 此处以六瑞表迹门十妙。 (1)境妙。 境即理境,
指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一谛等六境。 (2)智妙。 智即全境而起之智,因境妙之故,智亦随妙。 (3) 第
行妙。 行即所修之行,妙智导行,故亦随妙。 (4) 位妙。 位即诸行所历的位次,十住直至十地,行妙故位亦 三
辑
妙。 (5)三法妙。 即真性、观照、资成三法。 真性是理,观照是慧,资成是定。 此三法为佛所证,故皆妙。
(6)感应妙。 感指众生,应即佛。 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 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
观于众生,故称妙。 (7)神通妙。 如来无谋之应,称适于善权方便机宜,变现自在。 (8)说法妙。 说大小乘 ︽ 法
偏圆之法,使众生感悟入佛的知见。 (9)眷属妙。 佛出世则十方诸大菩萨,皆来赞辅,皆名为眷属。 (10)利 华
文
益妙。 佛说法,一切众生皆开悟本性,得入于佛的知见,如时雨普降,大地蒙益。 (参见《法华经玄义》卷二,
句
《大正藏》第 33 册,页 696 中-697 下) ︾
② 《毗佛略》:梵言 Vaipulya。 十二部经之第十,即《方广经》,为方正广大的经典,包括小乘的《长阿含 选
释
经》,大乘的《华严经》《法华经》等。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