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49

小赤表金轮,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见也。 大赤表琉璃轮,圣种性 ,十地,入
                                                                          ①
           佛知见也。 四轮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从天而雨,由是因位,故以华表
      朱    之。 但因有趣果之义,故而散佛上。 如此因果,谁当感克? 只是此会时众,故
      封
      鳌    言及诸大众也。 下文殊释疑,吹大法蠡(螺) 等四句,又正说中开示悟入。 又
      天
      台    与大车中,游于四方,节节相承,皆是位义,故知华表四因也。 ……
      集
      ·                ②
      第         “六动” 者,动、起、涌、震、吼、觉。 一一中又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
      二
      册    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 余五亦如是,合十八种动,此即
           表净十八界也云云。 ……
                次明:佛放光瑞,即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 白毫具种种功德,《观佛海三

           昧经》云:佛初生时,毫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 其
           毫中表具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净。 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

           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 毫在二眉之间,即表中道常也。 其相柔软,表乐;卷舒

           自在,表我;白即表净;放光破暗,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觉觉他。
           复次,二乘虽达二谛,不知中道,如有二眉,而无白毫。 别教虽知三谛,不能毫

           中具一切法。 当知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毫内者,即表圆教之意。 ……
                从“并见诸比丘” 下,是现彼佛,非渐而渐,与此土佛,次说三藏意同也。
           从“复见诸菩萨”下,是彼佛三藏之后,说《方等》《般若》众经,与此土佛,三藏
           之后意同也。 从“复见诸佛”下,至“起七宝塔”,是现彼佛《般若》之后,开权显

           实,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光照彼土,始终究竟,炳然在目。
           当知此土,从一出无量,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事已竟,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

                         ③
           法。 开权显实 ,息化归真,与彼土同也。
                复次“种种因缘” 者,昔善为因,今教为缘。 又别说者,正是三藏之后,明







               ①  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此四种性,加上等觉性、妙觉性,为菩萨之六种性,又作六性、六
           慧。 习种性,指十住位。 性种性,指十行位。 道种性,指十回向位。 圣种性,指十地位。 (见《菩萨璎珞本业
           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大正藏》第 24 册,页 1012 中-1012 下)
               ②  六动:指动(摇动)、起(升高)、涌(起落)、震(震响)、吼(碰响)、觉(令物觉悟)六种震动。 前三种
           取形,后三种取声。 佛教视为祥瑞,即地动瑞。
               ③  开权显实:开除权教的执著,显示真实之义。 即开除三乘的权便,显示一乘真理的义理。 此系指
           《法华经》以前的诸经均是应未熟的根机而设,为权便之法,实欲引众生入真实之教;以权便之法显真实之
           义,故称开权显实。 《法华经玄义》卷五:“昔权蕴实,如华含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 离此华己,无别更
           莲。 离此粗已,无别更妙。 何须破粗往妙? 但开权位,即显实位也。”(《大正藏》第 33 册,页 739 上)


    ❙42❙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