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51

[文句]

                “尔时弥勒作是念”,迄“今当问谁”? 是疑念序。 文为两:一、弥勒疑念;
      朱    二、大众疑念。 弥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 三、念文殊。 文殊念
      封
      鳌    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 神变者,神,内也;变,外也。 神名天心,
      天
      台    即是天然内慧。 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 《首楞严》云:“佛住不二法,能作
      集
      ·
      第    神通,法王法力,超盖一切!”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念至此。
      二
      册         若夫庸人不知术者,散人 不知定者,凡人不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
                                       ①
           不知菩萨,菩萨不知补处 ,补处不知尊极 ,此就极处,亦不知也。 又弥勒值
                                                   ③
                                   ②
           佛,植善既多,何容不仿佛知? 应须隐明示暗,权言不知也。
                大众有两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 若将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 偈

           云:“四众欣仰,瞻仁 及我。”无第三念,何事瞻仁? 而此中无者,欲推补处居
                              ④
           先也。 旧解先有三意:一、是补处;二、有三念;三、能发问。 为此义故,大众阙

           一念也。
                问:文殊、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
                答:夫机有在无,位虽齐等,宾主异宜,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也。 又法

           门有权实,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 又迹有久近,近问久答。 又名有便易,弥勒

           名慈,慈为众生,应须问。 文殊名妙德,德应须答。 此即四种消文意。
                从尔时弥勒欲自决疑下迄偈,即是发问序。 文为二:长行、偈颂。 长行中,
           经家述自疑、他疑、发问,问中此土、他土,如文。 何意有偈颂耶? 龙树《毗婆

           沙》 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
               ⑤
           同,有乐散说,或乐章句;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解;四、随

           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 又表佛殷勤重说,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

           也。
                从“佛放”下,第二,有八行请答,为二:初三行举疑事述请,后五行释伏
           难。 初三行为三:初一行,举见此土事,白毫为本,故先举及诸事,故言种种;次
           诸佛下,第二,一行,举见他土事,诸佛为本,即总摄余五也;我等下,第三,一



               ①  散人:指心驰骋六尘,散动而不能止住一处的人,即苦行外道及诸凡夫。
               ②  补处:前佛灭后,继前佛而成佛的菩萨,称补处。 如弥勒便是释迦佛的补处菩萨。
               ③  尊极:即指如来。
               ④  瞻仁:看着您。 仁,仁者,对人的敬称。
               ⑤  《毗婆沙》:即《大毗婆沙论》,60 卷。 北凉浮陀跋摩译。 见《大正藏》第 28 册。


    ❙44❙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