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52

行,请答。
                第二,就释伏难 为二:初四行,正释伏难;次一行,结请。 言伏难者,文殊
                              ①
           内心抅难,不肯时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智众如
           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 弥勒下生彰灼释

           难,意亦有三:一、瑞大故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乃多,

           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令时答。
                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难:
           “汝云众疑? 众未曾疑。 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下生即以第一

           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 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
                文殊因此,起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后决疑。”弥勒
           即用第二偈释:“若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应以时答。 复知如来,何时起定?”故

           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文殊因此,起第三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

                                                                       ②
           答,于理不可。”弥勒即以第三偈释:“我亦微心下思,踟蹰两楹 ,为说妙法?
           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文殊因此起第四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 弥勒即以第四偈

           释:“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土,此非小缘。”文殊伏难
           既穷,谦光亦止,后一偈结请答也。
                此四伏难,光宅受于次师,次师受于江北钊师, 既是先贤文外巧思,今用
                                                           ③
           之。

                二、文殊决答


                [经]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付:今佛
           世尊! 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诸善男子,我于
                                                                                       第
           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                                        三
                                                                                       辑

                                                                                       ︽
               ①  伏难:解释疑难。 伏,制伏。                                                       法
               ②  踟蹰两楹:意指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定。 两楹,原指两屋之间。                                         华
               ③  钊师:即招法师。 光宅法云《法华义记》 卷第二:“是故言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此间瑞相,及见诸                      文
           佛,明他方瑞相。 此非小缘。 若是小缘,可令我答;既非小缘,仁者宜答也。” 下注云:“ 然此伏难,是光宅法                       句
                                                                                       ︾
           师传谢寺次法师,次法师又传江北招法师解。 既名匠所传,后生学士,实宜遵奉也。”(《大正藏》第 33 册,页                       选
                                                                                       释
           586 下)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