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69

二、明诸法实相


      朱         [经]
      封
      鳌         “止,舍利弗! 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
      天
      台    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
                                 ①
      集
      ·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
                                                          ②
      第
      二
      册         [文句]
                “止”者下,第二、即绝言叹也。 印师云:“欲因止生其疑请之心也。”观师
           云:“实法难知,故先抑止,惊其常情。”今明此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

           止而叹之。 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也。

                从“所以者何”下,是释止叹之意。 意为两:一、就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
           最上法,故不可说;次、明甚深境界,不可思议,故不可说。 就“佛成就” 下,明
           上人权实横满不可说;从“唯佛与佛”下,明上人权实竖深不可说。 成就对不

           成就,乃至难解对不难解,即是横明成就。 修道得故,故不可说。 “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者,初中分获,未尽其源,如十四日月,光用未普。 独佛与佛,究竟边
           底,如十五日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 如此竖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说。

                从“诸法实相”下,即是甚深境界不可思议,故不可说。 光宅云:“初一句,
                                                ③
           标二智章,‘诸法’标权智境。 三三非一 ,故言‘诸法’。 三法之中,其教最显。
           教必逗机,仍有其人。 故知三三是权也。 ‘实相’者,是实智境。 一理非虚,故

           言‘实相’。 四一之中,遍举一理。 理是本故,故是实也。 中有九句,还释上两
           章耳。 前五句释权章:‘如是相’者,三乘言教,揽而可别也;‘如是性’者,三乘



               ①  诸法实相:指一切事物内在的真实本质,或宇宙成万有的本体(法性)。
               ②  如是相……如是本末究意:以上合称十如是。 (1)如是相,相为事物的相状、形相,是诸法外显的种
           种相状;(2)如是性,性为本质、属性,是诸法内具不变的属性;(3) 如是体,体为质体,是相、性存在的主体;
           (4)如是力,力为功能、能量,是主体所具有的潜能或能量;(5) 如是作,作指造作、行为,是主体身外显现的
           行为或活动;(6)如是因,因指业因、主因,是事物产生的根本条件或直接条件;(7)如是缘,缘指业缘,助因
           是事物产生的辅助条件或次要条件;(8)如是果,果为结果,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状态;(9)如是报,报为果报
           是酬报前生活动的状态;(10) 如是本末究竟,相为本,报为末,由因果论之,从相至报,诸平等无别。 上述
           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个方面,都是探究事物存在及其因果变化应当把握的相。
               ③  三三非一:光宅法云《法华义记》卷二:“人有三人,人有三机,三机感三。 是故如来之权智,既照此
           三三之境,即说三教,应三机,化三人。 是故将此三三之境,检取此智。 当知照此三三之境,是方便智体也。
           又,实智体亦用前境检也。 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机一,四者是人一。
           明如来之智,照此四一之境,此即是实智。” (《大正藏》 第 33 册,页 593 上) 以下所引法云对“十如是” 的解
           释,均取其意,详见《法华义记》卷二(《大正藏》第 33 册,页 596 下-597 上)。


    ❙62❙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