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71
《释论》三十一 ,明一一法各有九种:一、各有体。 二、各有法,如眼、耳虽
①
同四大造,而眼有见用,耳无见功。 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也。 三、各有力,
朱 如火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 四、各有因。 五、各有缘。 六、各有果。 七、各有
封
鳌 性。 八、各有限碍。 九、各有开通方便。 达磨郁多,将此九种会《法华》 中十
天
台 如:各有法者,即是《法华》中如是作;各有限碍者,即是《法华》中如是相;各有
集
· 果者,即是《法华》中如是果、如是报也;各有开通方便者,即是《法华》中如是
第
二
册 本、末、究竟等。 余者,名同可解。
今明此境为二:初一句,略标权实,章如文。 次十句,广释权实相。 今作四
番释:一、约十法界;二、约佛法界;三、约离合;四、约位。 经云“诸法”,故用十
法界释也。 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释也。 经云“止止不
须说,我法妙难思”,故用离合释也。 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用位释
也。
约十法界者,谓六道、四圣是为十法也。 法虽无量,数不出十。 一一界中
虽复多派,不出十如。 如地狱界,当地自具相、性、本、末,亦具畜生界相、性、
本、末,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无有缺减。 故《毗昙毗婆沙》 第七云:“地
狱道,成就他化天法” ,即是其例。 余九法界,亦如是。 当知一一界皆有九
②
界、十如。 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 一
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所以名不可思议。 若照六道,三圣五如 为权;若照佛
③
④
界,四如 为实。 当分历历,此则可说可示,何俟止止绝言叹也。
所以一中无量,凡夫虽具,绝理情迷。 二乘虽具,舍离求脱。 菩萨虽具,照
则不周,名不了了。 如来洞览,横竖具足,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不可宣示,
止止绝言,其在此耳。 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记云云。
① 《释论》三十一:应作《释论》三十二。 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 二者,
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 三者,各各有力,如火
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 四者,诸法各自有因。 五者,诸法各自有缘。 六者,诸法各自有果。 七者,诸法各自
有性。 八者,诸法各有限碍。 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 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 知此法各各有体
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从不净出,虽复澡浴严饰,终归不净,是
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大正藏》第 25 册,页 298 下)
② 《毗昙毗婆沙》:《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七:“行增上身口意善业,生彼趣中,故名天趣……齐量云何?
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大正藏》第 28 册,页 49 中)
③ 三圣五如:三圣,此指菩萨、声闻、缘觉三圣道而言。 五如,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
作。
④ 四如:此指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