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92
来初欲劝门拟宜众生,令众善奉行,成就十力、无畏、一切种智,而众生不堪;次
欲以诫门拟宜,令诸恶莫作,证大涅槃。 众生不堪,无机息化,故知念用大乘,
秖是劝、诫两悉檀,神通智断耳。 故上文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其
义也。 前叹长者,其年衰迈,即譬智断。 智断即是身手力也。
“衣裓几案”者,三藏法师 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贡上贵人,用此贮
①
之。 旧云:“衣襟譬大乘因,几案譬大乘果。 初拟大乘因果,是则无机也。” 旧
又云:“此物譬大乘戒定慧。 初七思惟所得法,此如用衣裓;二七思惟众生根
缘,如用几;三七思惟树地恩,如用案。”云此义出《阿含经》。
今取合譬文,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
能以此得度。 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前说。 知见譬衣裓,无畏譬几,十力
譬案。 如来以神通,发动此三法。 以智慧宣说此三法,无机息化。 衣裓几案
等,略中广之异耳。 略说,名如来知见,知即一切种智,见即佛眼,名略义玄。
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 处中说,即名四无所畏,用对四谛如几,于法小广,于物
小安隐。 或作广说,名为十力,横竖该括,如案多足,则无倾覆也。 于法则广,
物则大安。 于三七日中思惟,欲作如此广、略佛法,而众生不堪,故言衣裓几案
也。
“复更思惟” 下。 第二,明子不受。 譬上无机,惟有一门而复狭小。 门义
如上说,今更明通、别。 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 小谓
不容断、常、七方便等。 教理宽博,则非狭小。 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
机,故言狭小耳。 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
小。 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 此教微
妙,凡夫不知出处,是不知权;不知入处,是不知实。 二乘因闻少,知出要,永不
知入。 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 夺七方便,皆不知入出。 上文云:“若我赞佛
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 行者,圆因自行,行大
直道,无留难故,故名为一。 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名为门。 妙行难行,方 第
三
辑
便无机,故言狭小耳。 旧解:人天小善,故云幼稚。 无大乘善,名未有所识。 今
明二万佛所教无上道,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 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 ︽ 法
华
文
句
① 三藏法师:即真谛法师。 印度人,通三藏,尤精天亲之学。 梁太清中至扬州,武帝请其译经。 后侯 ︾
景乱起,乃离京南行,但仍坚持译经。 使唯识之学,在中国得以弘扬。 太建元年(569),寂于广州北山,寿七 选
释
十一。 译有《摄大乘论》等 200 余卷。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