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94

从“知子先心”下,第二,明有得度之机也。 其昔曾习小,是知先心;性欲

           不同,是知各有所好。 又知众生昔曾习大,习大未浓,是为大弱。 厌老病死,故
           以小接,是为小强。 如身子六心中退 ,本曾习大,名“知先心”;中厌老死,名
                                              ①
           “各有所好”。

                从“而告之言”下,第三,是叹三车希有譬,譬上正转法轮也。 此即为三:
           谓劝、示、证。 “玩好希有”下,即是劝转;“如此种种”下,即是示转;“汝等于此
           火宅,宜速出来,皆当与汝”,即是证转也。

                从“尔时诸子闻父所说”下,第四,适子所愿譬。 譬上受、行、悟、入。 前偈
           本略,今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 依六句解释:一适愿者,机教相称,此即闻慧

           也。 “勇锐” 者,即是思慧,思心动虑,思慧方便也。 “互相推排” 者,推四真
           理 ,排伏见惑,邪正未决,名为“互相”,此入修慧,属暖顶位 也。 “竞”者,竞
                                                                    ③
              ②
           取胜理也。 此是忍法位,竞取胜理。 初观三十二谛 ,竞趣真道,后缩观趣,苦
                                                           ④
           法忍也。 “共”者,是世第一法位,同观一谛,与苦法忍,四观不别也。 “驰走”
           者,入见道十五心 ,速疾见理。 譬上便有涅槃音,见道之中分得涅槃也。 “争
                            ⑤
           出”者,思惟道也。 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惟尽,方出火宅。 即譬上偈“及

           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
                观心解者,中道正观,直观实相,心法相称,名“适所愿”。 境无边故,观亦无

           边名“勇”。 境研心利名“锐”。 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 心王、心数 ,缘境速
                                                                           ⑥
           疾,名“竞共驰走”。 遍历一切阴、界、入等,无非实相。 名为“出火宅”云云。



               ①  六心中退:指在十住中的第六心(正心住)退却。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中:“六心中退者,准《璎珞》
           意,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 (《大正藏》第 34 册,页
           264 上)
               ②  四真理:即苦、集、灭、道四真谛。
               ③  暖顶位: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以达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称四善根。 (1) 暖位,又
           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法为譬喻。 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的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
           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的观慧。 (2)顶位,又作顶法,在动摇不安定的善根中,生最上善                          第
           根的绝顶位,是不进则退的境界,在此修四谛,即使退堕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3) 忍位,又作忍法位。 为                        三
           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4) 世第一法位,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                          辑
           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④  三十二谛:指苦忍、苦智各有十六行相,合称三十二谛。 《法华文句记》 卷第六中:“三十二谛者,上                      ︽ 法
           下各有十六行相,上下合论,故三十二。”(《大正藏》第 34 册,页 264 中)                                    华
               ⑤  见道十五心:指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                       文
           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 至第十六道类智,已入修道,进有余涅槃,故称                         句
                                                                                       ︾
           “便有涅槃音”。                                                                    选
                                                                                       释
               ⑥  心王、心数:将心的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来看,称前者为心王,后者为心数。

                                                                                     ❙87❙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