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95

四种三昧阐释





                三昧(梵言 Samādhi),译为正定,即善心住于一处,寂然不动。 在天台宗

           止观实践的体系中,三昧共分 4 种,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 它包
           括般若空观、法华一乘观、实相观、坐禅、念佛和忏悔等各种修行法门,因而被
           认作是天台宗的精髓。 天台宗三祖慧思示寂前,曾对弟子们指出观修三昧的

           重要,说:“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
           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 如无此人,吾当远去!”智者绍承慧思的

           遗愿,身体力行。 他在《摩诃止观》的“修大行”中,专门阐述了常坐、常行、半
           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的修行方式,充分表达了天台止观的思想。 直到示

           寂前,他还循循教诲弟子说:“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教汝舍重担,教汝降
           三毒,教汝治六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远

           邪济,教汝出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足见天台宗祖师们的苦口婆心。


                                          常坐三昧


                常坐三昧,又称一行三昧。 它出自《文殊说摩诃般若经》 《 文殊师利问

           经》,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的正定。 有理、事两种:理之一行三昧,指定心观法
           界平等一相之三昧,体证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故于行住坐卧等一

           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
           昧。
                                                                                       第
                智者《摩诃止观》介绍常坐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六
                                                                                       辑
                    方法者,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
                                                                                       天
                    身开常坐,遮行、住、卧。 或可处众,独则弥善。 居一静室,或空                                    台
                                                                                       修
                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旁无余座。 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                                       持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