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16
发重触,而数出息,与触相违,即便成病。 余例可知。
次,用观不调,偏僻成病者:初托胎时,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
朱 思五:色、声、香、味、触等。 一毫气动为水,水为血,血为肉,肉成五
封
鳌 根、五脏。
天
台 今坐禅人,思观多损,五脏成病:若缘色,多动肝;缘声,多动肾;
集
·
第 缘香,多动肺;缘味,多动心;缘触,多动脾。 ……
三
册 又,观僻动四大者:若观境不定,或缘此,或缘被,心即成诤,诤故
乱,风起成风病。 ……又专守一境,起希望心:报风热势不尽,成热
病。 又观境心:生时谓灭,灭时谓生,心相违致,痒痛成地病。 又,不
味所观境,而强为之,水大增成水病。
智者指出,坐禅不节会产生四方面的病因:一是身仪不正,心增怠慢,以致
招病来魔,使人脊骨疼痛。 二是数息与发触相违,以致使人浑身筋脉挛缩,产
生重、轻、冷、热、涩、滑、软、粗等八触。 所谓“触”,是指境(对象)、根(感官及
其机能)、识(认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之
感觉而言。 应当对息辨触,使息、触相顺,才能避免疾病。 三是止观不调而产
生疾病。 止不调而成病的,如常止心于下,则动地病;常止心于上,则动风病;
常止心急促,则动火离;常止心宽缓,则动水病。 观不调而成病的,如色观多则
伤肝,声观多则伤肾,香观多则伤肺,味观多则伤心,触观多则伤脾。 四是观偏
失而产生疾病。 如观境不定,心散乱,则成风病;专守一境,起希望心,成热病;
以生为灭,以灭为生,观境失误成地病;不明所观境而强观,以致水大成水病。
智者认为,坐禅得病除了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和坐禅不节三方面主要原
因,尚有鬼病、魔病(二者皆由坐禅者邪念所致)和业病(由坐禅者前世宿业或
今世破戒造成),只要坐禅者能心念端正、专行善业,必能使病消失。
怎样治疗坐禅中的病患?
智者大师认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施治。 若因行役和饮食而致病
的,应服药调养;若因坐禅不调而致病患的,应当用调息、止观来治疗,不必服
药。 他举出坐禅正治的六种办法是:一、止;二、气;三、息;四、假想;五、观心;
六、方术。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