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20
化”疾病,有些疾病就宜于用山居养生和修止观方法,才能康复。 在日本和我
国台湾地区,也有一些学佛者喜欢到深山老林里去修学止观。 因此,本文拟就
朱 该书的具缘部分作一介绍和阐释,供修持和养生者参考与借鉴。
封
鳌 这里先谈谈《童蒙止观》一书是智者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 宝静大
天
台
集 师在该书开头说过此事的缘由:
·
第 盖智者大师有俗兄陈鍼,时为中军参将。 至四十岁时,一日,路
三
册 遇仙人张果老曰:“看汝相,阳寿已尽,期月必死!”陈鍼闻之悚然,乃
问计于智者,对曰:“汝听吾言修持,即可得免。” 陈鍼愿受教。 大师
乃述此简单要略之小止观,命修止观工夫。 于是陈鍼遵依,切实修持
(有的书中说他入深山修持)。 逾年又逢张果老,果老见而骇然:“汝
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观坐
禅工夫,故获如是耳!”张乃叹曰:“佛法之不可思议也,能起死回生,
可谓希有!”(按:此事大略在智者的《摩诃止观》中也有记载)
可见此书是智者大师专为其兄陈鍼写的。 陈鍼年仅四十,血气方刚,但为什么
会在神色上被张果老(是否仙人姑且不论,至少是位相师) 看出“阳寿将尽”
呢? 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身为参将,俗务繁忙,积劳成疾;或因酒色财气伤身,以
致面目黧黑,形容憔悴。 对于这种内在的慢性疾病,只有通过修持止观才能根
治。 当然,宝静大师认为,陈鍼之所以修止观,其目的是为了延寿,这只是“皮
毛小利”;而智者之说止观,“实欲令成佛道,了生脱死,方是大师之本怀,止观
之真义”。 然而,若从世俗的眼光看,修持止观能达至养生长寿和祛病的目的,
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对修持者来说,也许可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吧!
现在谈谈《童蒙止观》中关于具缘方面的内容,以及它在山居养生方面的
实用意义,表明这乃是世出世间的殊胜之法。 智者认为,修持止观者应当具备
一定的条件(佛家称为缘),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备、得
善知识。 这五缘,可归纳为思想境界、物质生活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思想境界
智者认为,必须持戒清净。 所谓持戒,即遵守和遵行佛所制定的戒律保持
身、口、意三方面的清净。 若持戒不清净,则禅定无由发生。 戒净才能生定,定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