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22

这是指中品持戒之人,受戒之后,重戒(指四重罪)不去犯它,轻戒(如执

           著、瞋恨等)却常违犯。 但知过能改,能发露忏悔。 这种人还是可教育的,像衣
      朱    服上有了垢腻,洗净了还是可以穿着的。 宝静大师也解释说:犯了戒,忏悔是
      封
      鳌    非常重要的,“忏则忏其前愆,悔则悔其后过。 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
      天
      台    不忏悔罪益深。 故以志诚心,恳切忏悔” 。 这里还须解释一下忏悔的方法和
                                                 ①
      集
      ·    义理。 忏悔分为事忏和理忏两种。 事忏即有相忏。 指在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
      第
      三
      册    尊像前,烧香散花,陈述自己所有犯戒的罪过,求哀忏悔;或者在十方大德尊宿
           前发露忏悔亦可。 主要忏法有法华忏、大悲忏等。 理忏即无相忏。 这种忏法
           是摄心于意,端身正坐,不思善恶,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的四句推捡有为

           法,观此罪性从何而生? 是自性的因生,他性的缘生,自他的共性生,还是非自
           因、非他缘的无性生? 应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

           生!” 这四者穷尽一切生起之因,故结果是生不可得。 故知罪性本空,一切众
                ②
           罪由心所造。 心既推之不可得,则罪亦不可得。 所谓“罪从心起”,心若无念,
           则罪亦无。 因此,忏悔应从心底忏悔。 宝静大师说:“诸忏之中,此理忏功能最

           大。 古德云: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行人自知罪

           障深重,依此如法忏悔,此亦名持戒清净。”
                第三种人是:“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 依小乘教

           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③
                这是指下品持戒之人,虽受戒,但轻戒和重戒都有毁犯。 若依小乘教,则
           无忏悔重罪之法,而大乘教犹有忏除重罪之法。 这种人比前一种人所犯的过

           错重,更应当彻底的忏悔,改恶从善,才能修好止观。
                智者认为,不论何种人犯了过错,忏悔时都应十分严肃认真,具足十法,才
           能成就其忏悔之功。 这十法是:一、明信因果:恶因感恶果,善因招善果,所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二、生重怖畏 :懂得有恶因必招
                                                                  ④
           恶果。 不可做的事,绝不去做,应知恶因可畏。 三、深起惭愧:惭是内心对自己

           的罪过感到羞耻;愧是自己的罪过发露出来,为人所知而感到羞耻。 只有对自
           己的过错深感惭愧,才能痛改前非。 再想想释迦因何成佛,自己因何为众生还



               ①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②  《中论》。
               ③  《童蒙止观·具缘》。
               ④  《摩诃止观》中作“怖畏恶道”。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