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23
要犯错,因而见贤思齐,发大精进。 四、求灭罪方法:常求灭除自己罪业的方
法,如法修行。 五、发露先罪:对于自己作的罪业,不论当时是无心或有心,都
应对着三宝或善知识真诚披露,求哀忏悔。 六、断相续心:在忏悔自己的罪业
之后,即应随缘除旧业,决不造新殃。 若相续心不断,继续造恶,则虽忏无益。
七、起护法心:应当发起护持佛法之心,可获福灭罪。 八、发大誓愿:即发四弘
誓愿之心,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
誓愿成。 发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心,以度脱广大众生,亦可灭罪获福。 九、常
念十方诸佛:念佛无碍智,作我大导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 因此,要
勤念阿弥陀佛圣号,忏悔一切罪障。 十、观罪性无生:亦作“观罪性空”。 智者
在《摩诃止观》 中解释说:“了达贪欲、瞋、痴,皆是寂静门。 何以故? 贪瞋若
起,在那处住? 如此贪瞋,住于妄念,妄念住于颠倒,颠倒住于身见,身见住于
我见,无见则无住处。 十方谛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 罪福无主。” 能悟达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的道理,则知当体无生,罪性本空,觅罪亦了不可得。
长此修持,使心住于中道实相,物我皆忘,这是最高的境界。 前九种是事忏,这
一种是理忏,理事圆融,故名真忏。
若属事忏,仪式也要严格讲究:庄严道场,沐浴清净,穿洁净之衣,入忏悔
堂,求哀忏悔。 这样如法修行,每天用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坚持不懈,经三
七日乃至数月,直到自觉身心轻利,或得瑞梦,或见异相,表明忏悔已得到了效
益。 若再坚持做去,便能明悟一切,善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相,并能发生殊胜
妙解。 读一切经论,即能了知甚深微妙之理,闻一知十,闻十知百。 从此之后,
坚持禁戒,尸罗清净,禅定开发,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以上是从学佛者修止观的角度来说的,若从山居养生者的角度来说,高尚
的精神境界同样是第一要事。 《千金要方》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
性自为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 此养生之大径也。”《素
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
惧。”这些说法,都是强调精神极须静,要做到静,首先要节制“欲”。 《素问》中
第
还说:“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 就是要养生者在思想上严格控 六
辑
制自己,除了如佛家所强调的“性戒”方面的重戒不可犯外,即使各种私心杂
天
念也要严格控制。 不作非分的妄想,更不作坏事,若作了错事,就要从内心彻 台
修
底忏悔。 常常想着怎样行善,怎样利人。 这与《童蒙止观·具缘》 中倡导的 持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