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26
说明:僧人乞食,在印度原属佛制。 乞食的原始意义有二:(1)自利,为杜绝俗
事,方便修道。 (2)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 但此法传来中国,已
朱 不能通行。 这是国情不同,不能勉强。 檀越送食,在中国则多用于僧人闭关或
封
鳌 有病之时。 专靠檀越送食过日子的僧人,在中国也并不多见。 到了唐代,湛然
天
台
集 大师曾指责一些僧人“不病托病,索众祇供;无德称德,击动檀越。 虽曰许送,
· 受必自观” ,而鄙之为下根。 不过,智者大师说这三种传说的“资身养道”的
①
第
三
册 用食法,是为了让修止观者以此作为观心的对境,领悟无差无别的圆理,将所
有的食物都作为“法食”,无甘无苦,无优无劣,以“平等大慧,观一切法,无有
②
障碍” ,因而充满“法喜禅悦”。
环境条件
一、闲居静处。 智者在《童蒙止观》中说:“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 无
愦闹故,名之为静。 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
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
中。 皆名闲居静处。”
智者认为,上述三处中,以深山远
谷为最好。 因为深山远谷,人迹稀少,
无所干扰,故能“恣意禅观,念念在道,
毁誉不起”。 他本身也“雅好林泉”,居
天台山时,常“负杖吟咏”,甚至连月夜
也出门观赏夜景:“游行而叹曰:‘静夜
深山,澄神自照,岂不乐乎!’” 他认为
③
在离村落不远的地方,树下露坐,修习
止观,来往的人虽也不多,但总有些尘
嚣,故为次之。 若在伽蓝( 僧院) 中静
修,虽也称闲居静处,但往往“ 随众起
深山阿兰若最宜养生
倒”,故为其下。 在选择环境的同时,智
①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
② 《摩诃止观·正修止观章》。
③ 《佛祖统纪·智顗传》。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