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39
贪英雄名。 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 去矣丹霄路,向晓云冥冥。”后人从他的
这首诗中推测:承祯既不贪名利,自甘淡泊,那么他对帝王的多次召见,一定是
不乐意的。 天台县北 14 里处有司马悔山。 ① 离司马悔山不远的南岙溪上有司
马悔桥,俗称承祯应召出山时,至此桥而悔,故名。 但此说不能无疑。 陈甲林
《天台山游览志》云:“《唐书》本传,承祯于武后、睿宗两朝,两应召而至阙下;
玄宗开元九年及十五年,又两应召而至。 计承祯一生凡四召而四出矣。 其出
而悔也,果在何一次? 且既悔不应屡出,能屡出亦必不悔。” 实际上,道家也
②
有济世之心,希望能说服帝王“无为治国”,减轻百姓的负担。 有了和帝王接
近的机会,可以向其进述“大道之旨”,何乐而不为! 所以陈甲林认为“应召而
悔,殆亦附会之谈”,这话是对的。
司马承祯居天台山共 31 年,传弟子数百人,以李含光、薛季昌及女弟子谢
自然等 70 人为最著。 他善篆、隶,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 玄宗曾令其以
正、篆、隶三体写老子《道德经》,藏于内殿。 他著述颇丰,有《修真秘旨》《坐忘
论》《修生养气诀》 《服气真义论》 《采服松叶等法》 《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
经》《上清天地宫府图经》《登真系》《天隐子》《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
护命妙经颂》《上清含象剑鉴图》《道体论》等。
(二)《坐忘论》的主要思想
司马承祯的代表作是《坐忘论》。 全书分 7 部分,阐述他收心去欲以达到
成仙的修炼思想:
1.敬信。 信是道之根,敬为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他认
为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
2.断缘。 就是要断有为俗事之缘,要求摒弃俗事,断绝世缘。 这样才能心
弥近道,至圣至神。 他认为:“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 恬简日就,尘累
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 故经云:塞其兑,闭其门,
终身不勤。” ③
3.收心。 认为心是一身之主,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
第
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 ④ 只有这样,才能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 九
辑
台
山
① 《云笈七签》称其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② 陈甲林:《天台山游览志·志余》。 道
③ 均见《坐忘论》,《正统道藏·太玄部》。 教
史
④ 均见《坐忘论》,《正统道藏·太玄部》。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