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41
者认为: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
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又作寂照、明静。 定、慧与戒同为
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诸经对此多有论说。 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
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智者所著的《摩诃
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
《摩诃止观》卷上,有关于止观名义之解说,将止观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
止之三义是:一、止息义,即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 二、停止义,即缘心谛理,系
念现前而停住不动。 三、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义。 他认为无明与法
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这是就相待(相对) 而论,以不止而明
止。 观之三义即:一、贯穿义,即利用智慧以穿灭烦恼。 二、观达义,即观智通
达以契会真如。 三、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 同书又举出,止观具
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之义。 相待止观包括上述之三止三观,即:一、止
息义与贯穿义,是就修门(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 二、停止义及
观达义,是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 而言。 三、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
义,是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为不二之法性之德) 而言。 绝待止观,又称
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 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之
故,称为绝待止;颠倒妄想断除之故,称为绝待观。 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
可得,达到言亡虑绝的境界。
《坐忘论》中的真观,还与《摩诃止观》中的对治观与正观相似。 对治观又
名助观,就是对治修持者心中的烦恼。 修持者当心产生贪欲、嗔恚、我执、思想
散乱等,都可用修观的方法对治。 如贪欲心过多,可用不净观来对治;嗔恚心
过多,可用慈心观来对治等。 所谓正观,即是观一切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
生、不无因而生,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是不思议圆融的三谛之理。 这与《坐忘
论》所说“若色病重者,当观染色,都由想耳。 想若不生,终无色事。 若知色想
①
外空,色心内妄,妄心空想,谁为色主” 的说法十分相似。
第
在唐代修炼外丹的风气中,司马承祯结合老庄思想,吸取佛教止观禅定方 九
辑
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后世
台
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 山
道
教
史
① 《正统道藏·太玄部》。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