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43
瀑布下,因以为名寺。 北一里有岩高百丈,名百丈岩。 岩下灵溪。 孙
兴公赋:“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 寺引溪水经厨中过,还绕
廊院。 寺南九峰山。 山高百余丈,周回六里,亦天台有派干也。 旧名
九垄山;天宝六载,改为九峰山。 昔王逸少与支道林,常登此山,以为
胜瞩也。
自天台观北路上桐柏观一十二里,皆悬崖磴道盘折而上,皆长松
狭路,至于桐柏洞门。 故赋云:“藉萋萋之纤苹,荫落落之长松。” 即
此地也。
自洞门一小岭可二里,乃至观处。 倚小松岭,岭前豁然,平陆数
顷,四面特起。 峰峦有若郛郭,乃神真之所休憩,巢、许之所钦。 自非
沈凌霄汉,梦龟鹤之夭促,与天地而长久者,何以居焉。 ①
文中把一派仙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心驰神往。
左元泽,晚唐时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性耿介,不俯仰于时事,《历世真
仙体道通鉴》卷 40 称其师事徐灵府于香林峰石室。 灵府感其勤恪,遂授以秘
要。
闾丘方远(? -902),唐末舒州宿松(今属江苏省)人,字大方。 据《历世真
仙体道通鉴》 卷 40 记载:少时精通经史,喜《易》 学,受教于庐山陈元晤。 年
29,习丹法于香林左元泽。 年 34,学修真出世之道于仙都山隐真岩。 受法箓
于天台山玉霄官,云游方外名山,后隐居余杭天柱山大涤洞。 唐昭宗屡诏进
京,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 著有《太平经钞》10 卷、《太上洞玄灵宝大纲
钞》等。 主要弟子有聂师道、程紫霄、夏隐言等。
田虚应,唐代齐国(今属山东)人,字良逸。 《洞玄灵宝三师记》称其为人
质朴、直言无忌。 事母至孝,母亡乃游名山大川,放志江湖。 唐高宗龙朔(661-
663)中,州牧田侯于南岳构降真堂以居之。 师事司马承祯高徒薛季昌,尽授上
清大洞秘法。 唐宪宗元和中隐居天台山,不复出。 江浙三洞之法,以虚应为祖
第
师。 主要弟子有冯惟良、陈寡言、徐灵府等。 ②
九
陈寡言,唐代越州暨阳(今属浙江)人。 字大初。 《南岳小录》 称他隐居 辑
③
台
山
① 《大藏经·史传部》。 道
② 《正统道藏·洞玄部》。 教
史
③ 《南岳小录》,2 卷。 唐李坤昭撰。 《正统道藏·洞玄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