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5 - 教育志(一)
P. 245
1.专业技能培训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开始对小学在岗教师实行教师专业技能全员培训。其时,培
训项目为“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1995年,随教学手段的改进,省
教委又决定开展小学教师电化教育技术培训。全省有14万名小学教师参加此次培训。2000
年后,教育科研能力和参与课程改革能力已成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省教育厅遂先后开展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全员培训和“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
构建”全员培训。此后,各类中小学师资业务培训、进修活动,均以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为中
心内容。
2.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向为浙江省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1996年,省教委组织由75位中小学特级教
师组成的讲师团,在全省各地举办了10期“树师德、学师艺”讲座,计有1200余名中小学教师
听讲。此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常于暑期集中组织主题明确、有针对性的师德
培训。2000年7月起,按省教育厅部署,此种形式的师德培训成为定制。
3.名师名校长培养
1999年,省教委制订“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名校长计划”,拟用5年时间,在全省重
点培养中学和小学各200名教师成为“浙江省中小学名教师”、各100名校长成为“浙江省中
小学名校长”,并使其中部分人选成长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2000年,又
调整为重点培养中学和小学名师各500名、名校长各200名,培养计划随即改为“5522计划”。
“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人选,采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遴选。各市和县(市、区)教
育行政部门均成立由人事、师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学科专家组成的
评选委员会。根据省教育厅下达的推荐名额和有关文件要求,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
广泛征求学校和教职工意见基础上确定人选,向市推荐;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推荐人选进行考
察和审核,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将推荐材料报送省教育厅;省教育厅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对
推荐人选进行评议后,确定培养人选。
“名师”“名校长”培养实行导师制,由市确定和落实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对重点培养人
选,由省教育厅组织特级教师,并聘请部分高等院校教师和教育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组成导师指
导小组。“名师”培养人选每年须在市级以上层面至少开设2次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观摩课、示
范课或专题学术讲座;每年须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或教学论文,并在省级以上
刊物发表;须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和继续教育任务,承担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并使被
指导者取得显著成绩。“名校长”培养人选每年须在市级以上的学校管理专题会议或活动中至
少介绍1次经验;每年须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论文,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积
极承担师训、干训和科研任务,积极指导和扶持1至2所薄弱学校,并取得明显成效。
省,市,县(市、区)分别设立“5522计划”专项资金,对培养人选进行专项资助。项目经费
主要用于资助培养人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改实验、进修提高、学术交流和出版教育教学专
著,必要时也可用于改善培养人选的工作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资助项目的要求,结
合教师考核工作,对培养人选的履职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和成长情况,组织定期考核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