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0 - 教育志(一)
P. 410

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



                                育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执教能力,保证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2004年,浙江省已有20余万家庭经济困难的义
                                           1

                                务教育阶段学生得到资助,资助面达4.48%。从2005年开始,资助范围扩大一倍,资助对象



                                 由“低保”家庭子女扩大到农村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家庭子女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比例遂增至



                                 9%左右。


                                          ()爱心营养餐工程。从2005年起,为享受就学资助的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
                                           2


                                 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残疾学生和少



                                数民族学生约40余万人,免费提供每周2~3餐标准为5元的营养餐。


                                         ()食宿改造工程。2004年,全省农村寄宿中小学生中,尚有16.5万人为2人一床或睡
                                           3


                                通铺,学生食堂也均简陋至极。自2005年始,以3年为期,结合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



                                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至2008年,完成改造量240多万平方米,全省农村中小学寄



                                宿学生生均宿舍建筑面积达到3平方米,实现1人1床(高低铺);生均食堂建筑面积达到1


                                平方米,并按“实用、卫生、清洁”要求规范内部建设。该项工程使全省8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


                                 (占总数的24.3%)受惠。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17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全面开展以“新
                                           4


                                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每年完成1/3。为保证教师培训质量,


                                 由省统一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和质量标准,每名教师均须完成144学时培训任务,其中集



                                 中培训60学时(两星期),校本培训(校内业余培训)84学时,并实行教考分离,建立合格证书


                                制度。至2006年,全省即已有14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其中7.8万人通过考



                                试结业。



                                         至2010年,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均已如期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


                                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则已成为常态行为。



                                          3.推广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20世纪末,随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浙江全面普及,追寻优质教育资源遂成社会热点问题,


                                 “择校热”由是兴起。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空间日益趋紧的“名校”成为万众瞩目的择校焦



                                点,而薄弱学校、城市新区配套新建学校以及城郊农村学校则常常门可罗雀。1999年,杭州



                                市西湖区蒋村商住区第一所配套学校竞舟小学建成。该校为24班规模,可满足附近1000名


                                小学生就学。为保证新校正常运行,西湖区教育局决定由本区的名校求是小学接办该校。新



                                建竞舟小学成为求是小学的一个新校区,求是小学以实体输出文化、师资、管理等方式实行两


                                校区连锁办学。接办两年后,此种“名校带新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已被当地群众所认可。



                                 1999年,新校区仅招生4个班,196名新生。2000年,报名人数达到8个班,比上年翻了一番,


                                本学区外流生源要求插班转学回归人数也成倍增加。2001年,新校区招生已达到24班的满



                                编规模。2001年6月,西湖区城西商住区的第二所配套学校星洲小学建成。西湖区教育局



                                决定,仍由求是小学接办。2002年10月,经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浙江大学附属小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