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7 - 教育志(一)
P. 437

束,学生分段、分组进行自学,教师则巡回辅导,学生在完成本道工约并经考试合格后,可转入



                                  下道工约。成章女子学校还在低年级的国语和形象艺术科试验不受学科和教材系统限制的


                                  “大单元教学法”。杭州市的小学也对启发式教法进行了探索,采用是非式的提问、选择式的



                                  提问、填充式的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再生式的提问等形式进行教学。民国18年,陶行知的生



                                  活教育理论被引进浙江,倡导生活教育在浙江小学界一时蔚然成风。绍兴县立敬敷小学依


                                  “发展学生的智能,养成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习惯”的目的,将教学活动分为“处世”“勤



                                  劳”“生产”“康乐”4项,并据此拟定各科的教学过程;嵊县剡山小学、新昌县西山小学、龙游县


                                  昌明小学、省立处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校也开始试行“教学做合一”。此类新式教学法重在



                                  学生的自学功夫,大多无固定教材,无规定教学过程,教师得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应变的能力去



                                  做好指导工作,若教师能力不足,往往易使教学放任自流,故20世纪30年代后又渐趋式微。


                                  民国30—4年,小学教育家俞子夷受省教育厅委托,在松阳县、云和县主持国民教育实验区、
                                                  3


                                  示范区工作期间,积极倡导课堂教学应遵“引起兴趣—决定目的—引入新课—传授知识—作



                                  业练习”的程序进行。此后,该程序成为全省小学教学的主流结构。其时,浙江小学校的教法


                                  虽有改进,但多数仍拘泥于旧法。



                                           民国时期浙江的初中教学,除宁波、杭州、舟山一些学校进行过短时间的道尔顿制试验



                                  外,向以教授法为主,但也渗透有新式教学法成分,并依学科性质、年段差异而有区别。低年


                                  级教学一般以讲演式、课题式、问答式掺杂并用,高年级教学则启发与注入并用,但仍以注入



                                  为主的讲演式居多,更注重启发的课题式和问答式则采用率较低。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小学课堂教学学习苏联教学理论,加强了计划性,并强调直观


                                  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等原则。教学过程以形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按“感知—



                                  理解—巩固—应用”4个基本阶段展开。50年代后期,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



                                  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针,课堂教学更注重联系现实的时事政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但也有削


                                  弱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之弊。60年代前期,强调中小学任课教师应“吃透两头”:一



                                  头是研究透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另一头是



                                  研究透班上的学生,了解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及学习态度,做到“目中有人”。其时,不少


                                  学校根据各自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常规作出了个性化的简练概括,诸如杭州第七中学提出按



                                  “懂、会、熟、通”认识规律组织课堂教学;金华第一中学提出教师应“讲准、讲对、教懂、教会”,



                                  学生应“带着问题读,联系问题想,围绕问题议,结合问题练”;杭州第二中学提出“教学五认


                                  真”要求,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认真复习;金华第二中学提出教学常规



                                  “六抓”管理,即抓教学思想、抓授课计划、抓备课活动、抓复习辅导、抓教学效果检查、抓优秀


                                  经验推广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原有教学常规被基本否定,各科教学都强调“把转变学生的思想


                                  放在首位”,以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十大教授法”作为教学的最高指导原则,并不断批判“智



                                  育第一”和“师道尊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无定规可循,处于混乱、“放羊”状态的甚多。



                                           1978年后,中小学教学秩序恢复正常,课堂教学重拾常规。各科教学均于落实“双基”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