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1 - 教育志(一)
P. 441

记。其内容则以“可爱的家乡”为主线,包容了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



                                  化特色等,具有明显的综合化和人文化特点。但因其大多并不真正符合教材特征,于实际教


                                  学往往不甚适用,故最终基本成为乡土教育的课外辅助读物。21世纪初,随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两类课程中,



                                  乡土教育成分占有较大份额。其中浙江省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有近1/2的内容为


                                  省情教育,其教材编排结构则沿袭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土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纵向
                                                                                                                                                                                                      1


                                  上,按学生的认识发展逻辑,形成“感性了解(小学段)—理性认识(初中段)—深层透视(高中


                                  段)”,具有认识层次递进特点的教材内容组合逻辑;()横向上,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按综合
                                                                                                                                      2


                                  化、人文化思路,将原本可归属于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成为各个专题。这些专题均具有“一科



                                  为主,各科穿插”的特点,即每一专题均以某一学科为基础,同时又有机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


                                  成分,使之“既似某学科,又非该学科”;()操作上,突出实践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环节,不少课
                                                                                                                  3


                                  时均明确提出了与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协同进行的要求和建议。





                                           (四) 课外活动





                                           1.清末、民国时期


                                           清末时期,浙江省各中小学堂尚无明确的课外活动概念。唯小学堂书画、手工及女子小



                                  学堂编结、刺绣等科的部分作业,常令学生于课外完成。



                                           民国时期,学生课外时间主要用于阅读各类书籍。民国9年(1920年)后,上虞私立春晖


                                  中学曾订有《学生课外读书办法》,规定学生每周须交一次读书笔记;学校并于每周五晚间,安



                                  排本校有声望之教师轮流举办讲座或演讲,谓之“五夜讲话”,学生可自由听讲。此类讲座与


                                  演讲内容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青年道德修养等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传世经典



                                  之言。除课外阅读外,剪纸、粘贴、抟土、编织、缝纫、刺绣、扎花等课外手工制作活动也是中小



                                  学开展较普遍的活动内容,其优秀作品常被推荐至校内外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小学课外活动被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之中。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



                                  学计划》均规定学校教学工作要“课内和课外活动配合进行。教师对上课和课外活动的指导,


                                  应负全面责任,并在统一的计划下配合实施”。并指出“学生课外活动的目的,是补充课堂教



                                  学的不足,以促使儿童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全省中小学自小学高年级起,均以年级为单位组


                                  织各学科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可自愿参加(一般每人只参加一组),并在教师指导下每周活动



                                  一次。活动内容以课内所学为基础,适当加以提高。60年代前期,有的学校还硬性规定各个



                                  教研组都要组建2~3个学生兴趣小组,每位任课教师均得参与并指导1个兴趣小组的活动。


                                           除普遍组建学科课外兴趣小组外,不少学校还在校内开辟种植试验园地和小动物饲养



                                  场,建立地理园地、小气象站以及木(竹)工、金工、电工工场等实践场所,由学生自愿组建植物


                                 栽培、动物饲养、气象观察、标本采集与制作、地震观察、无线电、航空和航海模型制作小组等,



                                  在课外开展科学试验与观察、制作活动。1953年下半年,於潜县绍鲁乡交口小学由11名学



                                  生组成种植试验小组,在学校实验园地里种出了葵盘直径达39厘米的大向日葵,并被选送至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