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0 - 教育志(一)
P. 440
(三)乡土教育
浙江向有重视乡土教育的传统,清末时期即有教学工作中应补充乡土教材的规定。宣统
元年(1909年)举办的全省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学校自编的乡土教材和讲义成为重要展品,富
阳县李永年所编《乡土地理宣讲稿》,平湖县乍浦两等小学堂所编《乍浦海口地图》《嘉乍地
图》,石门县杨圭章所编《石门乡土地图》,绍兴同仁学堂詹启庚所编《绍兴乡土地理》《绍兴乡
土历史》,余姚县谢保廉所编《乡土地理》《乡土历史》,瑞安县学堂所编《瑞安县图》《瑞安城乡
图》,衢州西安高等小学堂所编《衢州乡土读本》等均属是列。民国时期,此风仍盛,县市和学
校常自行选编反映当地物产、交通、地理、名胜、名人及地方风情的教材,作为有关学科教学内
容的补充。民国21年(1932年)12月公布的《小学法》也明文规定:“应注重地方各乡土
教材。”
自20世纪50年代起,乡土教育的功能渐被明确为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补充和以“爱家
乡”为起点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由此,各科教学均注重以乡土内容作为学科知识教学的印
证、体验、应用案例;地理、历史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则专设乡土课,让学生在系统认识当
地自然风光、历史沿革、文化古迹、风土人情、名人志士、名优特产以及建设成就等方面内容的
过程中,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1958—965年,浙江省专门编有《浙江乡土地理》和《浙
1
江乡土历史》作为全省中学专设乡土课教材,省编教材《农业基础知识》中也大量充实了有关
浙江农业的材料,并规定在中学各科教学中须预留5%~10%的机动教学时间,供学校自选
乡土内容作补充教学。
1978年后,随着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工作启动,许多参与各县县志编纂的中学地理和历史
教师也开始同步重编或新编各地乡土教材,全省乡土教材建设出现以地理、历史两科为主体,
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写的基本格局。至1984年,全省已有85%的县编有乡土教材,并与省
编《浙江地理》《浙江历史》一道构成了乡土教学内容体系。1986年,省教委教研室向全省推
广缙云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强化野外考察、实地研究环节,使地理教学与乡土教育相统一,并使
野外考察、实地研究成为各学科协同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并提出乡土教育应以
“综合、实践、研究、服务”为基本要素,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研究乡土,并在乡土服务中学
到真知识、真本事。1987年6月,国家教委在浙江省建德县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着
重介绍、推广了浙江省编写乡土教材、开展乡土教育的思路与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以推
进全省乡土教育综合化、形成更强的乡土教育合力为目标,由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牵头,成立了
全国唯一一家跨学科、跨系统的乡土教育研究学术团体——浙江省乡土教育研究会。此后,
全省乡土教育曾一度出现多学科协同、多种社会力量配合的局面。其时,乡土教材门类由地
理、历史扩及生物、化学、文学、艺术、体育等多门学科,参与乡土教育的部门由教育系统扩及
党史研究、旅游、气象、地质、环保乃至部队等各个系统。后因相关人员或工作变动,或退休离
岗,乡土教育研究会工作渐趋停顿,但由此而掀起的乡土教育综合化浪潮仍余波未息。20世
纪90年代中后期,全省普遍出现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编写新一轮乡土教材的热潮。其
时出现的乡土教材大多以地域名称如“湖州”“绍兴”“诸暨”等命名,不再带有明显的学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