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2 - 教育志(一)
P. 442
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会展出。此后,该小组每年均有新的作物培育成功,
也使一批批少年儿童在农业科学试验活动中得到成长,不少人日后均成为农业战线上的科技
骨干。1958年7月,交口少年科学院在试验小组基础上正式成立,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亲题
“力争上游”四字相赠。20世纪80年代后,交口少年科学院又培育成功多种新品作物。
1966年起,全省中小学课外学科活动和科技活动,基本为学工学农活动替代。直至1978
年后,方又获得恢复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课外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成为教学
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数学校均做到课外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成员、定组织、定内容、定
指导老师、定活动经费,并在广泛组织各类课外兴趣小组同时,定期举办学校读书节、科技节
等活动,以求广泛普及。有的学校还通过制订课外活动例行常规,建立学生兴趣活动档案卡
等措施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其时,全省中小学所建课外兴趣小组,多的学校可达数十个,
少的也有七八个;各地小学大体上有40%~70%的学生能参加1~2项兴趣活动。初中的课
外兴趣活动以科技活动为主,尤以无线电、船模、航模、车模、摄影、生物标本制作、食用菌培
育、地震测报、气象观察等项目居多。1984年5月,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
用科学之良好风尚,及早发现和培养优秀苗子,浙江省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在杭州举办,
全省中小学推选出的160件小发明和25篇小论文参赛。此后,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成
为定制,各年均组织进行,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发校
本课程,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广泛扩及课外,
由此,各类课外活动均被纳入课程改革范畴,更为蓬勃发展。至2010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
学校均从建设学校拓展性课程角度,组建了大批课外兴趣小组,并定期举行读书节、科技节、
文化节、体育节等活动,作为校本课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各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展示
平台。
(五) 学业考核
1.清末时期
遵照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及《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规定,各学堂除每月
核计各生的功课分数外,尚有学期、学年、毕业三项考试,“以定其学业深浅次第”。对学业的
平时考核,均由各科教员相机执行,并将分数暗记在册,于月终呈教务提调及学堂监督,“通一
月之总数榜示于堂”。学期和学年考试分别在暑假前和寒假前进行,均由学堂堂长会同各科
教员共同进行。学期成绩依学期考试成绩并参酌平时成绩评定,学年成绩依学年考试成绩并
参酌第一学期的学期成绩和第二学期的平时成绩评定。各科学业成绩均以60分为及格,100
分为满格。按规定,学年成绩及格者可升一级,不及格者留原级,留级者若次年仍不及格即行
退学。但省内各学堂在实际执行时往往有所变通,一般均规定,学年成绩虽有1~2科不及
格,而其余各科均满70分者也准予升级。
学生修业期满后须通过毕业考试,考试由学堂所在地地方长官会同本学堂监督、教员共
同进行。考试成绩以100分为满格,满60分即为及格。中学堂考试成绩则更细分为五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