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6 - 教育志(一)
P. 446

1963年后,“五爱”国民公德教育,以及按时作息、讲卫生、讲诚实等基本行为习惯又成为



                                小学周会和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学政治课则按年级分别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及社会发


                                展史、中国革命与建设、政治常识教育。但在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大背景



                                下,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日趋政治化。1963年8月,省教育厅规定初中三年级政治课,须隔周



                                讲授阶级和阶级斗争基本知识,并编印了讲授参考提纲,供学校使用。1965年7月,省教育


                                厅又规定小学周会课的内容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劳动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道德品质教



                                育和时事政策教育。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此种倾向更臻于极点。其时,小学周会课主要学


                                 习《毛主席语录》及毛泽东所著《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3篇文章(简称“老三



                                篇”);初中政治课改称毛泽东思想教育课(1973年后复称政治课),以学习《毛主席著作选读



                                 (乙种本)》为主,并开展“革命大批判”。


                                         1978年后,按教育部所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小学四至五年级开



                                设政治课(一至三年级仍为周会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必要的政治常



                                识教育”(未提及基本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要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为主,突



                                 出正面教育,常以领袖人物和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为材料说明革命道理。初中政治课(1988


                                年后改为思想政治课)则分年段教授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社会发展简史及时事政策,教学


                                方式与其他文化课相类同。



                                         1981年3月起,按教育部所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小学政治课改



                                为思想品德课,各年级均开设。要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开展


                                教学活动,并突出了基础的道德教育。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有最起码的是非观念,对真善



                                美、假恶丑有最起码的辨别能力,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初步基础。1986年5月


                                后,又按国家教委所颁《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小学思想品德课



                                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规定以“五爱”和“五讲四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



                                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中心进行社会公


                                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生活有关的法



                                律常识),以使学生从小养成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992年,



                                 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突出小学思想品


                                德课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方面的奠基作用,教学任务也明确



                                为“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而非全面的德育任务。“明理、


                                激情、导行”遂成全省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明理,即教学中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清



                                楚,让学生知道某个道德规范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个规范,以及应该怎么做;激情,即教学中



                                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与真、善、美情感的共鸣,并使之与明理结合,达到情理交


                                融,使道德规范得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导行,即引导学生按社会的道德要求规范自



                                身行为,并将学生能否具有道德行为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一线教师于


                                教学实践中创设了多种课堂教学结构,其中以“四环节”教学结构较为普遍,即“导入新课—学



                                文明理—辨析导行—总结延伸”。



                                          2001年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德育课程也按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生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