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教育志(一)
P. 52

初等教育则实行战时体制,省教育厅先后订颁《浙江省各级小学实施战时教育暂行办法》



                                及《浙江省沦陷区各县实施流动学校大纲》等条规,规定在村落分散、地广人稀、儿童难以全日


                                或半日就学,或受战事影响失学儿童多的地方,均可依照一年制或二年制短期小学课程设置



                                流动学校,由省和县分别办理。民国29年(1940年)起,为贯彻实行国民教育制度,省教育厅



                                要求将原有小学分别陆续改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原有短期小学则陆续归并。民


                                 国32年起,省教育厅又指定於潜、孝丰、临海、龙游、瑞安、丽水、龙泉、云和8个县建立国民教



                                育示范区。同年10月,又在桐庐、临海、松阳等沿江沿海的20个县推行水上国民教育,对无


                                 固定住所的船民子女施行小学教育。



                                          大规模的教育转移和战时教育体制的建立,维护和保存了浙江教育的主要实力,也接纳



                                 了上海一些中学和职业学校至浙江后方地区避难办学,吸收了不少著名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


                                投身于浙江后方的教育建设事业,使在抗日战争环境下艰苦维持的浙江教育得以继续发展,



                                尤使原有基础薄弱的浙西、浙南乡村地区教育得到促进。民国35年(1946年),浙江省各类



                                学校在校学生数与战前的民国25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高等学校学生增长了


                                204.2%,师范学校(含简易师范学校)学生增长了451.9%,中学生增长了88.5%,小学生增



                                长了8.6%。职业学校的中等层次教育比重也有所增加,并新增有护士、医士、测量等专业。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工作亦有一定推进。


                                         其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建立的闽浙、苏浙、浙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则遵照“一



                                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应战争需要”的方针,自民国27年(1938年)1月起,先后举办有


                                多所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或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为抗日战争培养输送了2200余名军事、民政、



                                财政、文教、民运干部。同时,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广泛开展冬学运动,把提高农民政治觉悟



                                与帮助农民学文化结合起来。最早组织冬学运动的四明地区姚南县,民国31年即办有冬学


                                30所,有1200余人入学。民国33年,四明地区民主政府制订了开展冬学的具体办法,随即使



                                 区内冬学运动掀起高潮。各根据地内也办过几所兼具干部教育性质的普通中学(如办于镇海


                                县的凤湖中学)和职业中学(如办于长兴县的苏浙军区医务职业学校),均贯彻新民主主义教



                                育方针,采用新的课程。民国33年10月,民主根据地召开浙东第三届文教扩大会议,对根据



                                地学校的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分别作出规定。根据地内的国民小学、半日


                                小学以及巡回学校、读报组、俱乐部等教育机构或组织,均以“因地制宜,依靠群众,联系实际,



                                结合生产劳动,为当时当地的政治斗争和抗战事业服务”①为指导方针开展教育活动。



                                         民国时期,浙江的学校教育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民主办校,


                                努力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引进西方科学知识的统一,涌现出了一大批名校和名校长,其中尤



                                 以经亨颐、金海观、竺可桢诸人及其所掌理的省立一师、省立四中、春晖中学,以及湘湖乡村师



                                范、浙江大学为著。


                                          民国初,经亨颐出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经氏以发展浙



                                江教育为己任,将浙江教育会办成不依附于官府的独立团体、联络教育界的核心、宣传新教育







                                       ① 1944年10月,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召开浙东第三届文教扩大会议明确的教育方向。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