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教育志(一)
P. 55
伏,“要吃饭、要读书、要活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挽救教育危机”的呼声响彻校园内
外。民国36年9月下旬,浙江大学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被浙江省保安司令部逮捕并
残害于狱中,由此而引发的抗议斗争和声援集会均声势浩大,影响遍及全国,并有大批青年师
生离开学校直接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民国37年冬至38年春,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当局
遂策划“学校南迁”,图谋以此劫持知识分子去台湾。全省学校师生随即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
下,建立学校应变机构,抵制“迁校”,并加强校园巡逻、演习救护、接管封存校产,以准备应对
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保证学校安全,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培养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全省各级公立学校、原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以及私立中小学,
均由各级人民政府接收,并废止旧有“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课程设置和训导制度,停止
国民党、三青团等政治团体在学校内的活动;新设“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阐述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课程,并实行班主任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又在校内建立
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少年儿童队、学生会
等团体、组织。在此基础上,又于1950—952年,结合当时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
1
命等时事形势,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以清除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
亲美、恐美、崇美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并对优秀教师予以表彰,使教师的政治热情和
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学校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其时,浙江教育的发展以“向工农开门”,使翻身工农大众成为文化的主人为基本原则,中
小学教育与工农业余教育遂成发展重点。1951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召开的全省第一次文
教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用革命办法开展文化教育建设,争取在五六年内达到全省学龄儿
童均能入学。全省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遂得快速发展。本年底,小学校数已达27402所,在
校小学生也增至183.37万人(其中工农子女的比例已达75.02%),均已超过民国时期全省
小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的最高年份。次年,全省小学又增至27671所(其中单班小学占
44%),在校小学生则增至188.7万人(其中工农子女占77%),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52%。
小学发展规模扩展,中学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1952年,全省中学数增至191所(其中完全
中学50所),在校中学生数达12.28万人,均超过民国时期最高年份。
与发展中小学教育相同步,工农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的业余文化补习教育也得蓬勃兴
起,扫除文盲尤成要务。自1949年下半年起,全省城镇工厂、单位纷纷举办工人夜校,农村则
大兴冬学运动,对工人、农民、市民开展识字教育。至1952年,全省已有175.53万名农民参
加冬学,5.13万名工人在职工业余扫盲班学习,在机关学校和各类速成学校学习的工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