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教育志(一)
P. 54
地坚持办学。其时,学校虽历经长途迁徙,继又僻处西南山区,但在其苦心孤诣经营下,仍在
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并崛起成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竺可桢就任国立浙
江大学校长凡13年,以“蕲求真理”,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人
才”为教育目标,施行“德、智并重,教、训合一”①的培养方式;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
尽力罗致大批高水平的学者教授;倡导“求是”精神,强调树立科学人生观,并以此为校训,使
浙江大学由一所原先规模不大的高等学校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师、法、医7个学院30
个学系的综合大学,且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方面均在国内独树一帜,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誉
为“东方的剑桥”,不仅在当时已属国内的著名大学之一,也为日后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管制也在省内学校日渐强化。民国16年(1927年)8月,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制订《学校实行党化教育草案》,学校教育活动遂以党化教育(后改
称“三民主义教育”)为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均实行训育制度,并增设党义科或三民主义科作
为必修课程,小学与初中又有童子军科之设,高中以上学校则设军训科,以冀对学生实行“党
义、党德、党纪”训练和指导。并依据党化教育要求制订学校公约,对学生的日常言论行为则
予监视,以便据以“纠正”学生思想。其时,国民党中央还向学校下发了“清党”(清除中共党
员)通知,教育部也下发了《学生生活指导大纲》,规定要“矫正学生放肆浪漫卑劣之行为,‘偏
急’之思想,‘谬误’之言论行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制订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
规定教育目的要与政治目的一致,进一步确立学校训育制度,并订定各级学校的训育标准。
其时,高等学校训育管理也依《青年训练大纲》要求,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并在校内建立国民
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以“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
为纲,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统制。民国32年3月,教育部发布“防止奸党在后方进行学运”
的训令,4月又发布“防止奸伪诱惑青年之对策”的训令,规定:“各校发现思想偏激乖谬之学
生,应即考察其原因,予以适当之开导,如屡诫不悛,应即送战时青年训练团受训,并将其‘越
轨’情形通知家长或暂令休学,由家长或保证人率领回家加以训诫,待其悔悟时可令返校试
读,试读一学期经考察已悔悟,方准恢复学籍。”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将《三民主义》和由蒋介石
署名的《中国之命运》定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读书。又在“戡乱建国”的口号下,加紧对爱国进
步学生的监视与压迫。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省各内迁学校陆续迁返原址办学,浙江教育进入战后恢复时期。但
不久全国又陷入全面内战,致使国统区物价飞涨、百业凋零。全省各类学校师生生活维艰,
“反内战、反饥饿、求生存”的学生运动随即兴起,当局则因此而加剧了对学校师生的思想钳制
和迫害。民国35年(1946年)6月13日,浙江大学、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等20余所大中学校在
杭州举行“反内战”集会,抗议国民党政权向美国“开放内河航运权”的卖国行径。随即省立杭
州高级中学校长崔东伯即被当局免职,私立之江大学50余名学生被开除学籍,省立杭州师范
学校、杭州私立树范中学等校也有不少学生被勒令退学或开除。但全省学生运动依然此起彼
①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第45辑《浙江近代著名学校和教育家》,1991年,第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