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教育志(一)
P. 57

初中学历不合格教师比例占71.9%,高中学历不合格教师比例也占64.3%,遂使教育质量明



                                  显下降,学生辍学流失数也明显增多。


                                           与此同时,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1958年,全省中等技术学校由1957年



                                  的24所猛增至185所(其中中级77所,初级108所),在校学生由1.29万人增至3.55万人



                                  (其中中级学校学生2.25万人;初级学校学生1.3万人)。农业中学也自1958年起开始大量


                                  兴办,仅几个月时间,即已发展到8700余所,在校学生32万余人。但此种以“大跃进”方式兴



                                  学之举,未能妥善考虑到办学后的巩固问题,致使多数农业中学兴办不久即告关、停。至年


                                  底,全省农业中学减至2438所,在校学生数减至11.03万人。



                                          高等教育则力图以专区(市)为单位,形成工、农、医、师(范)门类配套的高等学校体系。



                                  为适应各地中等教育大发展之需,尤以发展高等师范教育为重。全省原有各高等院校随即大


                                  量扩招本、专科学生,一些基础较好的中等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则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又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内附设大专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四年一贯制、五



                                  年一贯制,并分别称为大学或专科学校。1958年底,全省高等学校增至36所,在校学生增至


                                  1.80万人。1959年,虽经初步调整,学校数略有减少,但在校学生数仍继续增加至2.42万



                                  人。1960年,又掀起“反右倾、鼓干劲”高潮,全省高等教育继续维持“大跃进”势头,学校增至


                                  50所,在校学生猛增至3.13万人。但因发展速度超越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打破了教育



                                  事业的内部平衡,导致全省高等学校教师、生源、校舍设施等呈全面紧张之势,教育质量也难



                                  有保证。


                                           于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也兴起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中心的“教育革命”热潮。生产劳动被列为中小学正式课程,高等学校则试行“教学、科研、


                                  生产”三结合体制。教学结合生产、联系实际随即成为学校教育常态,也出现了大批勤工俭学



                                  和技术革新成果,其中尤以浙江大学电机系与萧山电机厂等单位共同创制成功的国际上第一



                                  台双水内冷凸极式同步发电机和双水内冷隐极式汽轮发电机为著,被列为国家级重大发明。


                                  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非但未能实现推行“教育革命”的初衷,反使学校正常



                                  教育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教育质量下降成为其时浙江教育的普遍问题。



                                          1961年和1962年,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多


                                  次调整。“大跃进”期间不顾条件、一哄而起创办的大批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



                                  院校或予撤销、或予合并,因“大跃进”超常规发展而带来的混乱现象基本得以纠正,教育质量


                                  随之逐步恢复并不断提高。1964年起,又试行两种教育制度,陆续新办或改办了一批半工



                                  (农)半读学校,由各系统业务部门举办的高中段职业类半工(农)半读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中



                                  的比例渐增。其时,浙江教育仍以普及小学教育为重点,为满足农村学龄儿童(尤其是女童)


                                  就近、便利入学的需求,农村耕读(简易)小学大量兴办,小学教育普及程度随之大幅提高。至



                                  1965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85.41%。中学教育则在压缩事业规模的同时,加大布局


                                  调整力度,中学集中于城市和县镇的原有格局得到改变。高等学校经压缩,虽由1960年的



                                  50所减至1962年的12所,在全省教育结构中所占份额甚少,但院系结构有所完善,增补了丝



                                  绸、中医、林学、水产等高等院校,杭州大学也由师范类院校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