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教育志(一)
P. 53
的阵地、推行新教育的机构。又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基地,按“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施行
教育改革,包括提倡文学革命,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民主治校,提倡学生
自己管理自己;调整教师队伍,实行职员专任制;改革学年制,试行学分制等,均在全省教育界
引发了强烈反响,并有不少学校群起仿效,遂使浙江教育在“五四”运动前后掀起了教育改革
第一波。但经亨颐亦因此受到当局忌恨而被迫离职,不久受陈春澜资助于上虞白马湖创办春
晖中学并任校长,民国12年(1923年)又曾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校长。其间仍
广采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继续推行改革,并积极倡导人格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提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求学为何?学为人而已”,所以当以陶冶人格为主,
“人格是做人的格式,思想要走在时代前面”“体育可以慰寂寞而纠颓唐,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
的身体”等主张。在教学上,则提倡“自动、自由、自治、自律”,提出“训育之第一要义,须将教
师本位之原状,改为学生本位”①。在学校管理上,主张自己管理自己是养成学生自治能力和
自律习惯的最好办法,教师是学生人格的造就者,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必须有“高尚之品性”,
应以改造文化、增进文化为己任,不能成为“因循敷衍,全无思想,以教育为生计之方便,以学
校为栖身之传舍”②的庸碌之辈。又力主活跃学术空气,丰富课余生活,注意多方面培养和陶
冶学生的人格。经亨颐一生在浙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以其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与时共
进”的改革活动,对浙江的基础教育事业奠定了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并培养了宣中华、柔石、
杨贤江、陈建功、丰子恺、潘天寿等一批优秀人才。
民国21年(1932年)就任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的金海观,一向受陶行知革新教育思想
的熏陶。其就任后即仿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精神,倡导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
会即学校”,推行“教学做工学制”③,学校教育形成工学合一,以学为主,兼学农工,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相联系,师生打成一片,从做上教、做上学,使学生掌握从事乡村小学教
育工作的本领,乐意到农村去之特色。民国26年,日军入侵浙北,金氏率师生先后迁校松阳、
庆元、景宁等地。在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与师生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使湘湖师范在
8年颠沛流离过程中,仍弦歌不辍,并应战时所需,改革课程,激励学生抗敌热情;广设民校,
开展社会教育,并设计制作“教学担”,送教上山,使偏僻山区的民众也能有学习的机会。抗日
战争胜利后,全国又陷入全面内战。湘湖师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得到金海观的积极支持,
有大批学生投身革命,加入了金萧支队或参加四明山区革命根据地工作。金海观在湘湖乡村
师范学校任校长达25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志于乡村教育的人才。他所主持的师范教育
改革,不仅在全省独树一帜,在全国也有重大影响,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师范教育
继续传承。
民国25年(1936年)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其时正值国难深重、民族危亡之
期,故就任之初即肩负教育大转移重任,率领全校师生历经艰辛,辗转西迁贵州遵义、湄潭等
①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今后学校训育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
849页。
② 同上 ,第839页。
③ 校长室:《工学制试验班计划书》,《湘湖生活》1936年第三卷第三期,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