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1 - 教育志(一)
P. 531

安综合治理服务”的功能。自2004年起,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矫治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6%



                                  以上。










                                                                                             第 二 节   民 族 基 础 教 育









                                           浙江省少数民族人数虽不多,但全国55个少数民族却已在浙地聚齐。其中畲族世居于



                                  浙江,浙南、浙西的山区、农村为其主要聚居地;回族、满族也自明、清时期即已入浙,大多居住


                                  于杭州、嘉兴市区及温州农村和乡镇。其他52个少数民族则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



                                  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因务工、经商或婚嫁等原因,自外省进入浙江,并与汉民杂居,分布较


                                  广泛。1949年前,省内少数民族儿童、少年接受学校教育机会甚少。1949年后,民族教育事



                                  业始有较大发展。各民族儿童、少年均拥有与汉族学生同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并在许多



                                  情况下具有优先权。


                                           浙江省的民族教育发展主要体现于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则因省内



                                  少数民族人数不多,且基本上与汉民族杂居,故除少量少数民族师资培养机构外,无其他独立


                                 设置的民族教育机构,少数民族学生均与汉族学生同校同班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按



                                  民族平等的政策,享有同等权利,且在许多方面拥有优先权。





                                           一、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各少数民族均受歧视。世居于浙江的畲民被视为“向不读书,唯事耕作”


                                  的下人,曾被清王朝以“畲民皆作舆台,为人役,身家未为清白”为由而不准参加科考。清末兴



                                  新学后,全省少数民族儿童少年有机会入学者为数甚少,专为少数民族子弟举办的学堂更属



                                  凤毛麟角,唯杭州回教协会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办有1所回族小学堂。民国时期,对少数


                                  民族实行“德化、同化、进化”政策,畲民子女也得准许入学就读,景宁、遂昌、丽水等县的畲民



                                  聚居村落并曾断断续续办有一些学塾和初等小学校,包括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遂昌县



                                  后江畲村之明德小学,办于民国2年的松阳县板桥畲村之板桥初级小学,办于民国6年的遂


                                  昌县后垄畲村万嵩小学、苦足坑畲村定观小学等,均延请稍有文化的汉人课读畲民子弟。景



                                  宁县公署也于民国6年曾发布《劝令畲民子弟入校读书》告示。但因畲民经济地位低下,“男


                                  女下田,没米过年”,极少有能力送子女上学,入学者也大多中途辍学。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推行初小4年义务教育,景宁县政府随即拨款182银元,



                                  于县城东乡畲民较集中的惠民寺村兴办乡立惠民寺初级小学,招收畲童34人入学,聘1名教


                                  员,用当地方言、畲语、国语3种语言进行教学,是为全省第一所专招畲族儿童的小学。民国



                                  26年(1937年),文成县培头畲村也创办畲童小学1所。民国29年,开始实行国民教育制度,


                                  丽水县即于畲民聚居地联济村筹资兴办以招收畲族儿童为主的小学。翌年,又在畲民较集中



                                  的坎头、山根、洋棚、殿前4个村各办有1所畲族民众学校,均设日夜班,每班学生50人。其



                                  时,畲民子女就近进入短期小学读书人数有所增加,但真正能完成小学学业者仍属寥寥。据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