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9 - 教育志(一)
P. 539
省。其时,捐资千元以上的兴学者,浙江有19人,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所捐兴学
资金总额可达29. 94万银元,比江苏高出5万银元,居全国首位。浙江提学司在向学部汇报
学务情况时,也述及:“浙省教育经费不充,由官款拨给者尤居少数。其各属设立大小各校得
以岁有增加者,每由绅民热心捐助。尝有一校经费或一人独任或数人分认,又或一人慨捐巨
资分饷数校,以及捐助田亩房产之类亦所在多有。①”至光绪三十四年,全省教育费用收入,仅
乐捐一项即达162起,计232191银元,并有约银40余万两的资产捐助。
清末时期,浙江省的民办学堂有私立和公立两类。由私人投资创办并承担学校日常开支
者为私立学堂;由多人集资或村族集体创办,并于庙产、公田、祖祠等公产收入中提取维持经
费者为公立学堂。其时,中等以上的民办学堂以私立为主,创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
蕙兰学堂、光绪二十八年的安定学堂、光绪三十一年的宗文学堂等均为浙江最早创办的私立
中学堂,民办小学堂则大多为公立学堂,虽也有乡绅独立创办的私立小学堂,但为数不多。宣
统元年(1909年),有上虞富商陈春澜,独自捐资5万银元,于“县北40里横山之阳,建造校舍
1所,计上下楼房平屋50余间,用银1.3万有奇。除置办图书器具外,约余3.6万元,置产生
息作为常年经费。定名春晖学堂,先办初小,以次递升”(民国初,近代教育家经亨颐主掌该
校,陈春澜又投20万银元续办中学)。以杭州府仁和县为例,该县15所小学堂中,有12所为
民办学堂,但其中11所为公立学堂,唯1所为私立学堂。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日渐兴盛。民国16年(1927年)杭州市有小学131所,其中89所为
私立小学;民国26年,杭州市23所中学中有19所为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实已成为全省基础
教育的主角。民国29年开始实行国民教育制度后,省内私立小学数量渐次减少,但私立中学
仍有增无减。至民国38年上半年,全省私立小学仅占小学总数的6.35%,而私立中学则占
中学总数的59.4%,其在校学生数也占总数的5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实行包干政策。至1956年,全省私立中学
和城镇私立小学全部转为公办学校;农村私立小学则转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办,谓之民办学校,
但其性质与旧时已大相径庭。
二、民办教育再起高潮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形成并逐步确立。浙江省得风气之先,民营企业迅
速崛起,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经济和文化活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一价值取向渐
为多元价值取向所取代。反映在教育领域,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随着计划外教育需求的出现
开始发生变化,一批民办幼儿园和文化补习学校率先面世。1984年,全国第一所民办高等学
校——树人学院在浙江诞生,打破了高等教育由政府独家办学的格局;1985年,全国第一所
民办普通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也在浙江创办,成为民办教育全面进军基础教育领
域的先导。但其时,浙江省的民办教育仍主要集中在非正规教育领域,以文化助学、技能培
① 《文牍一:本署司袁呈学部详报宣统元二两年浙省学务大概情形请示遵文》,《浙江教育官报》,1911年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