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教育志(一)
P. 59
集资办学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今后每年全省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在一般情况下应略
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在市(地)、县的机动财力中,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一般不低于
10%”,“全党重视教育,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成为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共识。
鉴于“文化大革命”对全省师资队伍的严重破坏,整顿师范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
全省基础教育调整、发展的先导性工作。自1977年开始,中等师范学校由“文化大革命”期间
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初中教师为主,仍改回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为任务。又在
部分条件较好的中等师范学校基础上新建9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初中教师。并通
过招收民办教师进师范院校学习后转为公办教师,或省下达指标将优秀民办教师直接转为公
办教师的方式,降低民办教师比例。同时,又恢复、发展省、市(地)教育学院和县教师进修学
校,并以此为基地,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和学校领导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和进修。遂使全省基础
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渐有好转。
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中小学教育盲目发展,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畸形发展的状
况,自1977年下半年起,浙江省即确定以“压缩普通高中,稳定初中规模,确保小学重点”为基
础教育调整的工作方针。高中教育调整以消除虚肿现象为主,至1983年,全省普通高中学校
数已由1977年的2823所压缩至621所,年招生数由40万人减少至10万人,在校生数由
72.85万人减少至19.76万人,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初中教育调整以实现合理布局为重
点,至1983年,全省单设初中已由1977年的1394所增至254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则由1977
年的9583处减少至1270处,其在校生占初中在校生总数比由55%下降至14%;学制也由两
年改为三年。小学教育因计划生育效应而致学龄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学校数也由1977年的
4.89万所减少至3.82万所,在校生由507.8万人减少至407.2万人,但作为全省教育发展的
重点,突出以加快普及程度为要务,在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基础上,更关注已入学儿
童的巩固率和毕业生的合格率,并恢复乡(社)中心小学,以加强对村(队)小学,特别是复式班
教学的指导,小学学制也由五年制改为五、六年制并存,逐步过渡至六年制。
在实行基础教育调整同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也开始起步。自1979年起,杭州、宁波等
城市已着手试办职业技术学校(班)。1982年起,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职业技术
学校(班)也逐步兴起。因“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现象开始有所改变。
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渐臻正规,并面向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
整本、专科的比例和专业结构,增设短线专业,扩大招生规模。1984年,全省高等学校数已由
1977年的11所增至27所,广及综合、理工、农业、林业、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语言、艺术等
门类。
至此,被“文化大革命”搞乱的教育秩序已恢复正常,现代教育体系也基本形成,浙江教育
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在拨乱反正,清除“文化大革命”影响同时,即已着手部署普及
初等教育(包括普及小学教育和扫除少青壮年文盲)工作。1980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初
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提出分三类地区分批普及初
等教育的要求。次年,又对分类指导规划作了调整,将全省各县(市)重新确定为4种类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