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教育志(一)
P. 67
提高,同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以骨干学
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项目,加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
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校
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并要求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时
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全省职业教育在经历前几年“滑坡”考验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健康发
展时期。
2006年6月,省政府再度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下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浙江省职业教育虽在“十五”期间(2001—005年)已得
2
到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是全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
质量均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决定实施六项行动计划(2006—
2007年),即:()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
3
2
1
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
4
5
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为此,2006—007年两年内省、市、县三级投入资
2
6
金超过48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资金4.2亿元,地方配套投入资金14亿元,学校基本建设资
金30亿元。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并使学历
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继续保持此种良好势头,进一步推进全省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省政府决定自2008年起,以进一步加快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更多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支持欠发达地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职业
教育六项行动计划(2008—010年)。全省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省高等教育已有较大发展,但在全国仍
属学校数量较少的省份,且多数学校规模较小,层次亦低。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浙江
省于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加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工
作力度。全省高等院校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实行布局调整,以优化资源配置,
扩大办学规模。1996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高等专科学校、绍兴市职工大学3所学校
合并组建成绍兴文理学院;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校部合并组建成新
的宁波大学;浙江水产学院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的联合办学也正式启动,并于1998年成立浙
江海洋学院。但其时,全省32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均规模仍仅在3000人左右,全省10万考
生参加高考,只有3.52万人能被录取,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当年考入高等学校人数与社会同
龄人数或同一年龄层人数之比)仅为8.96%,低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学校总占地也只有1
万亩,其中占地100亩以下的“袖珍大学”有7所,最小的仅有41亩。同时,全省高等院校中,
师范专科学校所占比例甚高,本科院校中进入国家“211工程”(即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发展
的100所大学)的仅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3所。其时,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跃居
全国第四,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问题已成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4所历史上同根同源的
大学实行“四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大
学,也是浙江省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的大学。